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健康报】发展中医要尊重学科本质

中医价值被低估误判
近年来,由于知识结构的改变,西方文化的快速扩张,以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医药知识与现代人的认知方式、思维定势、审美标准越来越远,且日渐成为隐形知识,人们越来越听不懂中医在说什么。这是当前中医最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刚刚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虽指明了中医药未来15 年的发展方向及中长期目标,但对此问题并未充分重视。

目前,国内所有涉及中医的法律、政策、方法、措施都只着眼于“疾病”,重点放在“医疗”上,教学、科研、临床、保健、宣教均是如此。这是多年来西方科学文化影响下的西化结果,致使中医知识体系中大部分的价值日渐湮没,即便是最受重视的临床应用,也仅剩下药物、针灸两大疗法。其他的中医知识,尽管尚未消失,但也是处于游离状态,难以融入体制之中。

由于中医价值体系是一个立体系统,各个分支价值链相互重叠交叉,因此,即便中医医院、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都在进行振兴中医的工作,但也因为失去其他价值的支持而显得支离破碎,名实分离,临床价值没有充分的支撑,反而遭人诟病。至于科学研究,更因其出发点的虚妄,成为耗钱甚多,成绩很少甚至“为中医掘墓”的无聊工程。

另外,当前所有涉及中医的政策法规、资源配置、规范标准、项目设置、人才培养、奖励制度,都是以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为坐标,以西方科学思维为范式,以西方法律制度为标准,中医知识体系已完全纳入西方还原论知识体系之中,丧失了自身认知方式、思维特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灵魂。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奖,本质是古籍的经验加上屠老师的努力,而非当代中医学术的整体进步。

让中医人掌握话语权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改革现有体制,给中医独立发展的空间。应将中医作为与现代科学平行的独立知识体系,从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完全剥离,中医科研、教育、医政等应该在充分保证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的基础上,在符合中医基本规律和特色基础的模式上运行。

2.组建中医决策咨询机构,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实行中医院士制度。国家所有中医政策、法规的制定,要经过懂历史、懂哲学、有文化的中医行业内资深专家论证,改变目前以西方科学标准确定的专家把持话语权的现象。

3.国家设立与自然科学基金、哲社基金类似的专项基金,支持对中医理论创新性结构和重组研究,中医隐性知识和超医学价值及其运用等研究项目;在保留中医认知方式、思维特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技术要素的前提下,用适应现代人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的语言解读中医,以提高中医的认知度,加强中医的认同感,揭示中医的文化底蕴,挖掘中医的科学素材,解决中医的发展盲点,补充中医的理论空白,寻求中医与现代科学对话的有效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旭东


首发:

健康报(3月16日5版)

发布时间: 2016-03-16  | 通讯员: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80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