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穿越四百年的对话!南中医师生这样共读《本草纲目》

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正式启动了以“杏林春晓 又闻书声”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校园读书节活动。

据了解,读书节期间,图书馆陆续开展校本文化“薪火”工程文化大讲堂、雕版印刷体验、图书盲盒等18项书香活动。他们还采取3D光雕、AI共读等技术,将传统阅读与科技进步产物相融合,让读者们感受读书乐趣。

南中医图书馆、博物馆馆长沈劼介绍,图书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工作,其中“共读一本书”作为图书馆品牌活动栏目已坚持多年。本次读书节,图书馆特别选取《本草纲目》金陵版作为共读书籍。这是因为金陵版为该书最早版本,由李时珍带领其儿子、孙子及徒弟历经27年共同参与编撰与出版工作,1590年南京的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答应将《本草纲目》刻版付印。但很遗憾他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终生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刷出版。金陵版《本草纲目》在他过世三年后问世。“南中医图书馆从传统中医药宝库中找到灵感和启发,将书香校园建设与传承中医药文化相通融,这对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立场,传播中医药文化好声音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围绕这本中医药典籍开展了一系列书香活动。

4月23日晚,图书馆一楼敬文学术报告厅举行“《本草纲目》与中医药文化”学术论坛活动,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本草纲目研究所建所所长赵中振,成都中医药大学药理教研室教授王家葵,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仁寿,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啟南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付璐等五位专家就《本草纲目》的学术价值、西方世界如何看待中医药文化、新时代下本草学研究成果、本草鉴定新技术的应用、《本草纲目》在海外传播情况等问题展开热切讨论。

赵中振以“一个人、一本书、一把草、一座桥、一棵树、一首歌”为主题词,和在场师生回顾了李时珍的生平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通过李时珍家乡蕲春种的一把艾草,赵中振深感弘扬本草文化对乡村振兴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很多人对《本草纲目》耳熟能详,但真正打开书本认真翻阅者可能寥寥无几。”王家葵则分享了如何泛读、精读本草纲目,他表示,精读一定要带有目的性、带着疑问读书。“这样能使得药学、医学、临床等各个专业的同学,都能从这本典籍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陈仁寿老师打趣自己是靠着《本草纲目》”吃饭”的人,他开始工作后就一直从事《中华本草》的编撰工作,和全国60多个院所400余名专家一起完成了这本 “新的《本草纲目》”。在他看来,《本草纲目》是“巨人的肩膀”,值得医学生们仔细翻阅,用典籍巨作为自己的科研“插上翅膀”。

“学科不断分化,对中药的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出现新的特征。” 吴啟南从传承和创新的角度看待《本草纲目》,从过去只能看到植物的形态,到现在借助科技手段看到植物的组织细胞,对药材品质的认识呈现不断加深的趋势。“为了满足今后不同产品对中药资源的需求,大家就要创造更多新的技术手段解决中药品种和资源问题,把古代科学瑰宝和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有机融合。”

付璐则从《本草纲目》在欧洲的传播、翻译、研究出发,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医药文化如何更好传播交流的观点。分享结束后,在场同学纷纷提问与老师们进一步交流。

同期,图书馆二楼举行“《本草纲目》书展”和“《本草纲目》金陵版雕版印刷体验”活动。书展展示了这部巨著的金陵本、江西本、武林本、味古斋本等不同版本,还展示了校点本、影印本、彩色图鉴本等琳琅满目的出版世界;而雕版印刷体验则是由图书馆馆员利用3D光雕技术,将《本草纲目》金陵版复刻重现,达到与传统雕版印刷一样的呈现效果。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通讯员 丁思喆 ;记者 蒋明睿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62869dae4b0adf45fde6f2a


发布时间: 2024-04-24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程慧娟  | 浏览次数: 189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