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历时十余年,从“学术”走向“成果”——承载战略使命,助力江苏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4月上旬,海安市滨海新区建场村党总支书记缪六明与乡亲们一起,用特制播种器把蒲公英种子均匀地播在整备好的70余亩土地上。在浙贝母、黄蜀葵等基础上增加蒲公英的种植,对建场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调整,缪六明心里有压力,便掏出手机给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严辉发了短信:“播种后怎么确保出苗率?盐碱地上的杂草种类特殊,怎么科学防治黎、蒿类杂草?”严辉一个电话打进来,开始了又一次的“远程指导”。

从高校到田地,从教授到村民,从学术到成果……这种合作模式,依赖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团队通过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建立起的江苏省中药资源区划管理系统。

而故事,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摸家底,历时多年查清江苏中药资源本底

2011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启动。这不仅是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次全国性中药资源“家底勘察”,更肩负着新时代国家战略使命。

中药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这句写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中的句子,高度凝练了中药资源普查的意义。

作为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负责人、江苏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说,随着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而受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杠杆驱动,不少药农退出中药材种植,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中药资源普查的目的,就是要查清楚作为保障民众健康的战略资源现状如何,知道我们有什么、缺什么、发展什么?为江苏区域乃至国家进行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医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但普查一开始,团队就犯了难。江苏水域辽阔,海岸线绵长,城镇化程度高,自然植被区域少且多呈破碎化状态。原先基于中西部野生植被类型丰富的山区进行设计的普查技术规范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系统里,江苏的淡水水体和盐渍化特殊生态区域,系统预设样地更是一片空白。

为此,作为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副组长的段金廒率先提出联合我国沿海六省,开展水生、耐盐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在此背景下,2014年4月,我省启动首批20个县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团队为填补技术空白,借助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人工分层调查、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构建了多类型淡水水体及盐渍化区域矢量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解决了我国特殊生境药用资源种类、蕴藏量调查的难题;首创了适宜于水生中药资源分布特点的水体样带/水岸样线调查技术,构建形成了基于遥感技术的水生/耐盐中药资源动态监测适宜方法,实现了水生、耐盐中药资源贮量变化的实时监测。该调查方法技术推广应用于我国淡水水体及盐渍化特殊生态区域中药资源调查,为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我国水生/耐盐药用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在由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牵头技术依托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首届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奖评选中,由段金廒教授牵头的“适宜于我国沿海地区水生、耐盐药用生物资源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的创建与应用”项目,荣获唯一的一等奖。

段金廒回忆,在普查中,团队除了创建使用新技术,还会向老乡租借手摇船,划着船走到水体深处,跳进水里采样。再结合实地走访调查等各种方法摸清当地中药资源的种类,让数据得到校正。

靠着双脚一步步“蹚”出来的路,2020年底,团队基本实现了全省96个县、区、市的调查全覆盖,为江苏区域中医资源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团队共调查鉴定中药资源种类2289种,与第三次普查相比增加记录771种,其中发现新物种2种、新分布记录种32种,首次查清江苏地域淡水水域分布有药用生物305种,不同盐渍化区域分布药用植物314种。率先创建省级中药资源区划分析与管理系统,创编出版首部省域中药资源区划专著《江苏省中药资源区划》。

“如同耕地有‘红线’,中药材种植也应心中有‘秤’。”段金廒教授说,区划揭示了中药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具有生态区划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明确各区域发展中药生产和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优势,又具有经济区划的意义。可以直接借助区划推导出当地可以开展哪些中药特色经济,指导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区域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我省打造中药产业强省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练“功法”,核心技术让药材更具高品质

资源普查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江苏省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负责人、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啟南教授看来,团队做的研究是事关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科学研究,掌握中药资源分布还不够,更需要用技术手段调控药材品质。

道地药材,一直被认为是优质中药的代名词,是中药产业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通俗地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某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区域内所产的药材。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对药材品质的调控更容易实现,道地药材的内涵不断转向对优形、优质、优效的要求。

以芡实为例,在江苏省内芡实主要分为南芡和北芡,北芡为野生种,主要分布在洪泽湖、宝应湖一带,而南芡传统主产于太湖流域,经济价值一般更高。2017年,团队将南芡引种到淮安市车桥镇,当地芡实种植面积达3万亩,还专门在当地成立了芡实研究院,打造了芡实与小麦水稻轮种的生态种植模式。“通过研究,我们首次发现芡实中调控其籽粒大小形成的关键基因及抗性淀粉合成的关键酶。首次揭示了水体污染影响水生植物药材品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分子机制。”吴啟南说。

这只是团队科研成果的“冰山一角”,不仅如此,针对我国淡水水体生态环境变化对水生药材品质形成的影响与互作调控机制不明等关键问题,在“水体环境改变对三棱药材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芡实药材品质形成的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机理研究” 等一批国家项目支持下,团队创建形成“基于污染物—药材形态—生理生化—基因表达—药效成分—药理毒理”系统评价的水环境对水生药材品质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模式与技术体系,构建了水生药材规范化生产系列标准,团队还创建了以水生道地药材芡实为代表的“种质资源圃—种子种苗繁育—生产技术规范—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品质保障与质量追溯体系,为江苏里下河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特色水生药材提供了有力保障,现该地区芡实药材生产面积已达10余万亩,有力推动江苏特色中药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盐渍化区域特色药材品质形成机制研究中,针对不同盐度逆境胁迫与耐盐中药品质形成的关联机制不明、制约耐盐中药品质提升的关键问题,采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解析耐盐中药品质形成关键生物机制,构建形成黄蜀葵、菊、宁夏枸杞、金银花等种子种苗繁育、拟境生态种植及绿色生产团体技术标准9项。“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还带动了盐渍化土地转化为耐盐特色药材生产基地,为盐渍化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示范。”吴啟南骄傲地举例,近两年黄蜀葵发展种植面积7.4万亩,构建了适宜于东海县万亩金银花基地的生态种植技术模式,有力地保障了我省中药企业中药大品种的提质增效。

拓产业,激发中药材产业经济活力

“边普查,边转化,是团队工作的核心理念。”严辉博士毕业后一直跟着段金廒教授工作,“段老师交待我们做普查不是往外跑就够了,还要善于总结,将我们一手数据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在完成普查的规定动作之外,团队做了一系列特色转化的“自选动作”,包括在全国率先启动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的调查,并与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深度融合,建立可持续运行的江苏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技术服务体系。

“想发展特色中药种植,应该怎么做?”这类来自省内各地的“求助”电话,严辉教授经常能接到。他已然是为各地把脉问诊的中药产业“医生”,在了解各地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的基础条件上,为当地做品种建议和基地规划布局。在他看来,针对产业发展问题做支撑服务,也是科研工作的现实意义,既要保障粮食生产,又要释放地方经济活力。

射阳县洋马镇土地盐碱化严重,虽多年来一直坚持发展菊花特色产业,但面临着叫不响品牌、利润低下的问题。自2014年起,团队与洋马镇紧密合作,共建江苏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苏北站;2017年,联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举办“洋马菊花产业发展论坛及技术对接会”,邀请了20多位来自全国从事菊花育种、栽培、加工及机械化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聘任为射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技术专家,服务当地菊花产业,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苏菊”的品牌日渐打响。

“通过科学研究数据,团队发现洋马镇的菊花与国内道地药材产区的菊花相比,由于当地的盐碱环境胁迫,反而提升了有机酸和黄酮等功效成分的含量,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直接转化应用于盐城15万亩菊花基地建设,直接服务于射阳县“中国菊花特优区”创建,打造菊花“三产融合”特色经济小镇,近两年新增产值3.36亿元。

洋马镇的腾飞也只是一个“缩影”,团队系列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及水生/耐盐特色药材生产全过程,带动相关区域2万余农户的增收致富。

段金廒教授仍不满足,在被问到还有哪些未完成的工作时,他用“永无止境”来形容。“在中药领域,我们还要继续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之路,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原有经济体系中继续拓展,进一步挖掘潜能,延伸产业链,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中药资源工作贡献力量。”

来源:新华日报 2024-04-18

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318243&layountIndex=4&date=20240418&siteID=2&id=1


发布时间: 2024-04-19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237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