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重温大师题词 缅怀大家风范 ——国医大师周仲瑛题词中的中医药发展观

1986年,周仲瑛为《江苏中医》杂志创刊30周年题词。


1996年,周仲瑛为《江苏中医》杂志创刊40周年题词。


2011年,周仲瑛为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成立题词。


2012年,周仲瑛为《新世纪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报告》出版题词。


2023年10月2日,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溘然长逝,沉痛悼念之际,回想大师身教言传,无比敬仰缅怀。所谓大师风范,言其大者,谓其宏博,造诣深厚;言其师者,显其杰出,垂范师表。周仲瑛生平治学严谨,精研不辍,汲古开新,启迪后学,从医济世,淡泊明志。他的学术修为与人格典范,为后世杏林同道之楷模,更是留给中医药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为中医临床大家、学术大家、教育大家,周仲瑛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无限热爱的中医药事业。在躬耕杏林的学术生涯中,周仲瑛与《江苏中医药》杂志结下不解之缘,担任名誉主编20年,也一直关注、支持着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和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诸多方面倾注着他的心血,承载着他的厚望与嘱托。

学问之道,譬如登峰。惟有锲而不舍,攀援求索,方达至臻境界。1983年,我从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至《江苏中医》(2002年起更名为《江苏中医药》)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2001年岁末起先后担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和副会长兼秘书长;2011年起作为首任主任主持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工作。40年间,每在办刊、学会和中心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都留下了周仲瑛的谆谆嘱托和饱含深情的题词,喻大道于简言,表寸心于尺牍。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今天,重温这些无比珍贵的题词寄语,可以清晰地看到周仲瑛对其“自主自强,开放包容,传承创新,以人为本”中医药发展观的深刻实践。

“中医喉舌,杏苑先声”

——感悟自主自强是中医药发展立身之本

《江苏中医》是全国创办时间较早的中医药期刊,也是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的中医药刊物。1986年10月,创刊30周年的《江苏中医》杂志首次举行刊庆纪念活动,时任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江苏中医》杂志编委会第四届常务编委的周仲瑛为三十而立的《江苏中医》题词:“中医喉舌,杏苑先声。”

1928年,周仲瑛生于江苏省如东县,自幼跟随父亲周筱斋学习医术,后又辗转求学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1956年毕业后在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就在同一年(1956年),中共江苏省委批准同意创办《江苏中医》。1962年,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成立,江苏中医药工作者从此有了可靠的学术团体组织。

周仲瑛目睹过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艰难生存的困境,也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事业曲折艰辛的起步,同时认识到西学东渐对中医发展的冲击,从内心感悟到唯有自主自强才是中医药立身之本。“中医喉舌,杏苑先声”,简短的八个字,既是周仲瑛对《江苏中医》繁荣中医药学术、讲好中医药故事发挥独特作用的充分肯定,又是对《江苏中医》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树立形象当好开路先锋,先声夺人掌握学术话语权的真切企盼,拳拳之心,殷殷可表,凝聚着周仲瑛对中医药自主自强、振兴发展的执着追求与毕生宏愿。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倡导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发展活力之源

山不拒寸壤,故能成其高;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开放性与包容性对当今中医学术振兴发展至关重要。1996年,在《江苏中医》创刊40周年之际,周仲瑛再次题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提出“双百”方针是繁荣中医药学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源头活水,激励江苏中医学界广大同仁立足临床实践与时俱进,为江苏中医药学术繁荣发展开拓前行。

20世纪80至90年代,周仲瑛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先后主持和承担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及国家973计划等科研项目。1985年,周仲瑛牵头成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第一届急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他亲率团队深入疫情一线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日后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内科急难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仲瑛“瘀热论”“湿热论”“伏毒论”“三热论”等重要学术思想均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同时,周仲瑛致力于高等中医教育体系的构建,纵览古今医著,博采各家之长,编写了《中医学概论》《中医内科学》等多部教材,为现今中医内科学学术体系铸就了基石。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周仲瑛在解决中医领域科学难题时从不拘泥于一药、一方、一论、一派,总是从实际出发,遍寻“他山之石”。他深刻认识到唯有开放包容才能促进中医药繁荣发展,唯有“不拘一格,博采众长”才能切实解决临床难题。因此,周仲瑛向江苏中医药工作者进一步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江苏中医药学术注入新的活力。这一阶段,高质量论文层出,产品转化进入快车道,涌现了一批中医药产、学、研人才,《江苏中医》也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而后又分别获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首届江苏省双十佳期刊”,并进入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为江苏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做好了学术铺垫。

“继承发展,自主创新”

——强调传承创新是中医药发展根本途径

进入21世纪,江苏中医药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1年,周仲瑛受聘成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名誉会长;2004年,周仲瑛成为《江苏中医药》名誉主编;2006年,在《江苏中医药》创刊50周年之际,周仲瑛进一步提出了“保持传统特色,促进学术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殷切期望。2012年,由周仲瑛等国医大师担任学术顾问的《新世纪江苏省中医药学科发展报告》出版,他专门题词:“继承发展,自主创新。”充分反映了周仲瑛强调“传承创新”的中医药发展观。

这一时期,周仲瑛的学术思想逐渐发展成熟。周仲瑛主编的第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正式出版,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七版教材”成为继“五版教材”之后又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医学经典。《瘀热论》等学术专著相继出版,病机辨证学术思想逐渐发展形成。2005年,周仲瑛名医工作室(现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成立,开启了名医经验传承创新模式的新实践。2007年,周仲瑛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周仲瑛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2011年,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周仲瑛题词:“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走自主发展创新之路。”同年,周仲瑛成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周仲瑛对新一阶段江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周仲瑛欣慰地看到数十年来江苏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真切地体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发展中医药的根本途径。中医药伟大宝库的钥匙握在中医药人自己手中,要善于传承,敢于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提供更多的中医智慧、中医方案、中医力量。

“医道无穷,道不远人”

——体察以人为本是中医药发展精神核心

2016年,《江苏中医药》创刊60周年,周仲瑛寄语强调他“以人为本”的中医药发展观。周仲瑛语重心长地表示,医道无穷,疗效是中医药之本,要让更多的患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优势;道不远人,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要让中医药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中医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快中医人才培养,使中医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以人为本”,一是心中时刻关注患者的病痛。虽然周仲瑛年事渐高,却从未远离临床。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灵魂,中医药研究应当从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出发,问题从临床中来,成果到临床中去。二是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人才。周仲瑛重视中医薪火相传,因材施教,倾囊相授,弟子遍及海内外,其中不乏院士、名医、名师、名家,许多已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一时期,周仲瑛病机辨证体系发展成熟,《周仲瑛医论选》《中医病机辨证学》《琢璞斋传薪录》等学术著作相继出版,成为后人学习周仲瑛学术思想的重要教材。

“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中医药发展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周仲瑛一再强调,作为一名中医,一定要通过多读中医经典、多学前人经验和多做临床实践,不断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最好的老师是患者,最好的课堂在诊室。“以人为本”是中医药济世活人的精神核心。

大师远去,风范永存,师德惟馨,薪传后人。周仲瑛的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更用一生践行了他“自主自强,开放包容,传承创新,以人为本”的中医药发展观,并特别强调中医药的研究要“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这是周仲瑛留给中医药工作者无比宝贵的财富,更是当代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发展的一座丰碑。

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事业取得瞩目成就,这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保障,同时也离不开老一辈中医药人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新征程上,我们要将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以人为本,坚持开放包容,走好继承发展、自主创新之路,为中医药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黄亚博)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3年11月30日 第8版



发布时间: 2023-11-30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91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