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试运行开馆

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当日,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江苏省首个省级中医药博物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举行试运行开馆仪式暨“大美中药入画来”“了不起的矿物药”展览开幕活动。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多次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江苏自古是中医药大省,江苏医家在不同领域所创的医事之盛、医书之富、医史之最,创下许多“全国记录”。如:我国最早出现“医院”二字的实证资料出现在江苏,最早的私人诊所开办在江苏,医学史上绵延最久的世医之家分布在江苏,中医外科、温病等分科专著问世在江苏,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最早刻印也在江苏……新中国成立后,江苏中医药事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建校伊始,便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制订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坐落于南京市仙林大道138号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会员单位、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理事单位、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网络地标。馆舍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分为中国医史馆、江苏中医馆、中药馆、养生文化馆、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史馆五个常设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展陈面积4500平方米。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以呈现中国中医药悠久历史、彰显江苏中医药特色成就、揭示南京中医药大学文化底蕴为主线,通过各种中医药文化藏品如行医用具、储药用具、制药工具、牌匾塑像、医籍文献,以及植物、动物、矿物药标本的展示,努力构建具有中医药文化遗产资源采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区域性特色文化窗口。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历程。他指出,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充分突出中医药特色、讲述江苏中医药故事、展示南中医智慧,是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一扇重要文化窗口,对推进江苏“中医强省”“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程纯强调,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是展现大学底蕴、培育校园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本次试运行开馆后,博物馆要进一步丰富藏品类型形态、优化展品陈列形式,更加紧密与中医药教学、科研相结合,举办系列特色科普宣教活动,切实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中医药知识用起来,努力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建设成为展示中国中医药文化精髓、赓续江苏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南中医文化内涵的亮丽名片,为更高水平中医强省建设注入文化动力。

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在藏品征集的过程中,曾收到校内外多方以个人、家庭或团体名义提供的无偿捐赠,多位校友慷慨捐赠家藏珍品,多位关心学校事业发展的企业家无私捐赠稀缺药材标本,再加上学校积淀、征集的文献及文物资源,形成了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在向社会各界捐赠者表达诚挚谢意之后,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领导向出席活动的捐赠嘉宾代表颁发捐赠证书。

试运行开馆仪式当天,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中国医史馆、江苏中医馆、中药馆、养生文化馆四个常设展厅和由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大美中药入画来——本草彩绘图谱展”与“了不起的矿物药”两个专题展览同步开放。简短的启幕仪式结束后,与会师生代表走进各个展厅,成为新馆试运行的第一批观众。

为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交流、研究、服务功能,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将以试运行的方式免费向校内外公众开放,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展品、优化布局。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现阶段暂时仅面向校内师生开放预约参观。待校园向社会开放后,社会公众可预约入馆参观。

(李文林、刘丹青)

【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常设展厅和专题展览简介】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中国医史馆,以中国医学史发展时期为主线,依托医籍文献、行医用具、储药器具、制药工具、医药牌匾、医家墨迹等文物,结合医事制度、医学人物、医学事件等内容的揭示,描绘了自古至今以汉族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中医学、少数民族创造的民族医学、传自西方而得到迅速发展的近现代医学、肇始于中国近现代的中西医汇通以及亘古未绝的中外医学交流等历史画卷。展厅陈列有针灸铜人、药王像、经典医籍、医药牌匾、戥称、名医印章等,每一件展品都值得我们在鉴往知来中体味中医药守正创新的价值与意义。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江苏中医馆,江苏自古文教昌盛。有史以来,江苏医家著书立说、赓续医脉,在不同领域所创的医事之盛、医书之富、医史之最,均在全国前列。尤其明清以来,江苏医脉绵延、流派纷呈、名医辈出,在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形成了鲜明的文化景观。该馆展出了与江苏医学流派相关的医著、处方、楹联、医家相关器物以及具有江苏地域特色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中外的名药名术等。如被誉为“名世鸿儒”的清代徐大椿《慎疾刍言》木刻书板,清代孟河医派传人余听鸿监制的紫砂壶,清末龙砂医派创始人柳宝诒的处方笺,中国医史上世医之最、江南何氏的第24代传人何鸿舫的处方笺及扇面,最早载有“医院”二字的宋代平江图拓片,中央国医馆首任馆长焦易堂先生的铜像等。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中药馆,医无药则不能彰其效。自远古先民以“尝百草之滋味”来了解药性、确立药效以来,中药学发展迄今,从药材种植采收、炮制加工、制剂生产、贸易交流等,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该展厅陈列了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各类药材标本,有阵列式陈列的浸制标本,分布在全国15个道地产区的原药材标本,也有颇具艺术造型的植物及饮片固化标本,以及野生动植物名贵标本,尤其对江苏产区的道地植物、动物、矿物中药进行独立展示。另有中药炮制流程的场景还原、由中药百子柜及处方桌形成联动的经典处方学习体验平台。

养生文化馆,展厅简要介绍了儒释道影响下的中医养生文化的历史脉络。从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健身功法、经络腧穴、情志心理等角度,展示了中医养生原则、方法与举措形成的发展历程与实物见证。典型如入口处阴阳造型的中药固化标本,民国早期的明堂图、针灸推拿器具、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时期教师手绘的五禽戏图等。在展厅内可在专业老师的示范下,通过互动练习,学习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健身功法,更可以在悠悠古琴、淡淡幽香中颐养性情、陶冶情操,深度体验中医养生文化的丰富内涵。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大美中药入画来——本草彩绘图谱展”专题展览,以古今手绘彩色本草图为中心,展示以中国传统工笔绘画与现代科学绘画技法形成的系列本草图谱,旨在让观众学习中药材辨别知识的同时,也能从绘画艺术视角下领略到传统中药的天然之美。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了不起的矿物药”专题展览,主要展览与常用矿物药相关的矿石标本。据专家介绍,金属类矿物药应用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许多天然矿石即以炫彩之美夺人之目、动人之心,又在加工炮制之后以独特的疗效佑人之身,愈人之疾。故长久以来,矿物药在《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乃至《中国药典》等医药典籍中都有收载,迄今在中医内科、骨伤科、妇科、五官科等也有广泛的应用。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傅山·“寒泉孤月”印章】

在中国医史馆展厅中陈列有一枚傅山“寒泉孤月”印章,堪称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记载,该印章“系傅山所刻”。印面边长3.5厘米,高7厘米。底面印文为“寒泉孤月”四字,其余五面款识,阐释了印文中“孤”之“瓜从倒子”的寓意。即“子之临产,必反首向下”,充分体现了作为医家的傅山、尤善女科而将医学知识与篆刻艺术融为一体的匠心所在。该印文由清代文学家翁方纲记,金石学家桂馥篆刻。

傅山(1607~1684),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号石道人、朱衣道人等,阳曲(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傅山博古通今,工诗赋、书画、篆刻、武术、考据等,尤精医术。傅山所处时代为明清之际,明亡后隐居不仕,以一介布衣自居,为民众悬壶济世。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幼科》等。

傅山精于篆刻,“篆刻金石文字皆能之”(清代李果《霜红龛集序》)。所刻印章既作为己用,也有为友人所作。傅山所用印章实物流传甚少。“寒泉孤月”为傅山所用闲章。印章文字清晰,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苏频道   2022年5月19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695307/6568471

 

发布时间: 2022-05-19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312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