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中国中医药报】江苏省中医院 方祝元:医教研并重,以仁心传中医

“行善积德,终生苦乐,三生有幸。”国家岐黄学者、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用这12个字来总结医生这个职业。哪怕现在公务再忙,每周二上午,方祝元雷打不动地开门坐诊。为患者解除病痛妙手回春,为学生答疑解惑培育传人,是方祝元多年来不变的坚持。

世代中医,血液流淌中医基因

方祝元家中世代行医,名号“中和堂”。祖辈因躲避太平天国战火,举家由苏州阊门迁至苏北水乡行医,后家道中落,祖父和父亲没再行医,但家族里的中医血脉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传到他算起来是第七代。他还依稀记得小时候一生病发烧,奶奶就拿出药盒里的羚羊角磨粉冲热水,喝完很快就痊愈了。

高考填报志愿时,父亲说家族有中医传统,学医也挺好,老师也说他性格文静内敛,适合当中医,所以方祝元郑重地在志愿栏上填上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放榜了,他的分数比录取线高了足足39分,方祝元如愿来到了南京中医学院。

学医并非易事,方祝元刚入校就尝到了学医的苦头。“各种不适应,特别是学人体解剖那阵子,我天天做噩梦,打了电报说自己生病了,让父亲接我回家。”“闹情绪”的结果是方祝元休学了一年。短暂的离开,反而让方祝元真正想明白了,跟着开中医堂的堂兄抄方,也让他体会到了中医的神奇。第二年返校后,方祝元学中医的信念反而更坚定了。

把脉辨证,研制良药护佑百姓

“任何职业都马虎不得,学医更是如此,技艺不精的庸医,是会害人的。”方祝元说。

在南京中医学院学习的5年,方祝元各门功课平均91.5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在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初到江苏省中医院的3年,他每天不是到学校上晚自习,就是去病房值班,沉心静气,精进技艺。在同一批新入职职工中,因为表现优异,方祝元是第一位确定专业方向的医生,被留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

在心内科,方祝元的研究方向逐渐聚焦到高血压及其肾损害上来,一研究就是近30年。他带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血压重点研究室团队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创建的“瘀热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在江苏省国医名师唐蜀华教授的学术引领下,注重理论创新,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以“潜阳育阴法防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为切入点,提出了重大慢病“病初即可及肾”的创新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研发治疗高血压的“潜阳育阴颗粒”、病毒性心肌炎的“清热养心颗粒”、冠心病的“养心舒脉颗粒”和“银杏通脉丸”,先后获批江苏省院内制剂证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开启了中医中药参与高血压治疗的新途径,荣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省部级科技奖项。

2018年12月,方祝元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的《高血压全程防治的中医药方案循证优化和疗效机制研究》,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立项,这是江苏省中医临床研究的重大突破。因为在中医药干预高血压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被评为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江苏省委人才战略工程“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并荣获江苏省首届“创先争新”奖。

教书育人,岐黄之术薪火相传

方祝元不仅是一位好医生还是一名传承中医药学的好教师。30多年从医从教生涯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倾其宝贵临证经验,甘为人梯,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专家组成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优势学科“中医学”学科带头人,他积极投身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的主编。他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坚定中医信念,锻炼中医思维,带教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60余名, 他们中许多已成为各级医院的学术骨干力量。

中医药师承教育是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方祝元作为江苏省中医药学术经验师承指导老师,坚持通过现代教学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方式相结合,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中医知识和技能,他鼓励学生总结并梳理名医及导师的诊治经验,系统分析、逐步消化,慢慢建立自己的中医思维,并创新性提出了“中医临床人才”全生命周期的六个关键环节——“辨证施治、量效关系、守方变方、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

掌舵中医院,人才强院名医辈出

中医医人,协调五脏六腑,想做一个好医生和做一个好的医院“掌门人”,道理是相通的:头顶公益性、胸怀老百姓,一手抓人才、一手抓文化,中医优势立院、综合实力支撑,全院上下团结、“五脏六腑”协调。

作为江苏省中医院党委书记,方祝元深知人才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他在自身成为江苏省名中医的同时,着力为医院培养更多未来名中医。为此,他积极推进人才强院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地提出了江苏省中医院的“333人才战略”:第一个“3”,建设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人才队伍;第二个“3”,老中青三个年龄梯队,让老有尊严、中有成就、少有前途;第三个“3”,业务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服务型人才,使医院人人皆可成才。

近8年来,方祝元通过推出“江苏省中黄埔”、青苗工程、青年博士联合会、海外百人研修计划、“名医宝塔”等务实举措,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才俊,成为各学科的骨干人才和中坚力量,目前医院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来会成为江苏省名中医甚至全国名中医,为守护百姓健康作出贡献。(麻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1年3月10日 第6版

http://paper.cntcm.com.cn:51126/html/content/2021-03/10/content_630799.htm 


发布时间: 2021-03-11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820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