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我校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继10月28日之后,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开展了第二次集中学习。校党委中心组的学习由党委书记陈涤平同志主持。孙志广副校长、校办郝达富主任,程海波副校长、宣传部曹凯副部长,党办刘晓主任、药学院吴启南院长分别围绕三个讨论题进行了专题发言。
中心组学习现场
校党委陈涤平书记主持中心组学习
孙志广副校长发言
校长办公室郝达富主任发言
在联系学校实际,谈学习认识和体会中,孙志广副校长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需求,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是反腐工作的基本指导。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的各种复杂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让国家持续发展。中国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用制度处理大学的各种关系,才能促进大学有序、和谐、稳定的发展。构建好现代大学制度,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每一位南中医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能否实现,大家应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集思广益,为我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国际著名、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作出贡献。校办郝达富主任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可以预见到几个巨大的“改变”,即国家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构建将加快进程,全面深化改革将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全体党员将得到真正的法治启蒙。推进依法治校的关键还是要转变观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把法治作为解决校内纠纷矛盾和冲突的基本方法。
程海波副校长发言
党委宣传部曹凯副部长发言
在谈及如何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时,程海波副校长认为,党员干部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概念和关系,要用法治的思维认识和看待事物,学会用法治的方式解决问题。党员领导干部是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如果没有法治思维,不能按照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将会损害干部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触及到国家整个治理体系的根本,甚至会危害到党的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环境。高校办学现在是开放式办学,每天都在与社会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高校的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和培养法治思维,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用法治的方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宣传部曹凯副部长认为,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着重加强法治的学习和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二是要着重推进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三是要着重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要立足学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好干部标准,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凝聚人心、谋划改革、推进发展;四是要着重加强干部的监督,用制度的刚性要求保障对党员干部的刚性管理,以铁的纪律抓好规章制度的执行。
党委办公室刘晓主任发言
药学院吴启南院长发言
在结合大学章程的制定,谈如何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院问题上,党办刘晓主任认为,大学章程的制定最核心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界定学校办学内外部之间的法定关系;二是规范各种办学行为。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是大学章程的重点,现在约定俗成的表述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分别对应的是学校政治、行政、学术、监督四种权力,大学章程要体现学校办学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的分配、权力的制约,以及保证这些权力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集中体现学校管理的结构、运行,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要求。药学院吴启南院长表示,学院将根据学校赋予学院的权利和职能,务实工作,全力推进依法治院,主要是依据学校章程健全二级学院管理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学院治理结构;依法办学,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健全学校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学院法治文化氛围。
院级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分四个小组,围绕讨论题并联系各自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热烈讨论。按照学习计划,近期学校还将邀请相关专家来校为师生作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辅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