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内,不同肤色的留学生随处可见。在1.2万余名在校生中,留学生占了将近1/10。目前在校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长期境外学生总数,在全国中医药高校中名列前茅。
早在195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就接受了新中国第一批外国留学生。1975年经国务院同意成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确立为传统医学合作中心,1993年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共同创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之先河。
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南京中医药大学对外交流合作搞得红红火火、扎扎实实。招收留学生,举办培训班,联合办学、办医,开展中医药科研……影响远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从起步时期接受零星短期进修学习,到开办规模较大的短期学习班,又发展到境外学生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教育形式不断完善、教育层次不断提高。
他们一方面坚持“走出去”,2005年承担了第一次由中外政府间合作开展的中医学历教育项目,2010年率先在海外设立中医孔子学院,2011年成立省局共建“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中心”,2014年被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机构建设名录。另一方面坚持“引进来”,2011年、2012年、2013年先后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斯维本科技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共同举办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极大丰富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和办学水平。
建校60年来,该校培养的海外中医药人才已近15000人。他们像星星一样散布在90余个国家和地区,或当医生开诊所,或当老师带学生,或著书立说编教材,或办学院任院长,或搞科研出成果,或在协会做行业工作,或当官员造福一方。在他们的努力下,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之光已在五洲闪亮,熠熠生辉!
习近平为中医孔子学院揭牌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0年6月的一天,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中医孔子学院,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专程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联合创办的中医孔子学院授牌。
“中医孔子学院把传统和现代中医药科学同汉语教学相融合,必将为澳大利亚民众开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新的窗口,为加强两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
时任中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嵚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他介绍,习近平主席亲自为中医孔子学院揭牌,看重它的就是中医特色。
习近平的讲话在中医药界和全球孔子学院中引起很大反响。教育部、国家汉办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此高度重视,并责成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专题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学科结合模式,并向全球孔子学院推广,以中医药为切入点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进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刘嵚介绍,南京中医药大学之所以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立中医孔子学院,得益于两校在中医教育领域的长期合作。自1993年开始,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其合办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创了国内中医药大学与西方著名正规大学合作培养中医本科人才的先例。学生第五年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实习,毕业考试在南京进行。现在已经有十余届毕业生,学生已在本国各地执业中医,受到社会欢迎。
目前,中医孔子学院正积极探索与实践中医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争取为全球中医孔子学院建设提供成功示范。
林子强:澳洲中医立法之父
在网上点击“林子强”三个字,海量报道扑面而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推动澳洲中医立法的故事。澳大利亚针灸学会长林子强舍弃钱财、时间和精力,并被人误解,但他不改初衷,一腔热血为中医。他的名字与澳洲中医立法一起被载入史册。
2013年12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第二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众议院议长肯纳·史密斯、世界中联主席团执委何嘉琅陪同林子强领奖的画面定格在人们的脑海里,林子强灿烂的微笑、坚定的信心、质朴的话语也一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让中医药得到世界的认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回顾30多年的澳洲中医立法之路,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坎坷,林子强却从没后悔过。
保护行业 志推中医立法
“中医在国外正式立法,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但我们做到了!”林子强感慨道。2012年7月1日,澳大利亚宣布对中医、中药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让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以立法方式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西方国家。
谈起这段历史,这位铮铮铁汉难掩心中的激动,因为这里面有几十年的酸甜苦辣,几十年的奋力拼搏,几十年与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通力合作。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林子强,1978年移居澳大利亚。他始终把悬壶济世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理想,并远赴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于200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当时,在澳洲和其他西方国家,中医竟然被视为一种‘巫术’,中医师被看作江湖郎中,中医地位不被认可,行医也受到诸多抵制。”对此,林子强感到非常痛苦与气愤,决定改变这种偏见,立志在澳大利亚推行中医立法运动。
林子强分析,当时推动中医立法主要障碍是维多利亚州卫生部。“如何消除卫生部首长对中医根深蒂固的偏见,并让卫生部首长们都同意草拟立法草案,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为此,林子强四处游说政府官员,从一个普通的中医医生变成了一个捍卫中医合法地位的勇士。
危机四伏 先办中医教育
1983年,维多利亚州拟立法取缔中医时,林子强挺身而出。他组织力量,到处游说。联合上百名中医师一起去议会听证。会上,他慷慨陈词,据理力争,终于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
1985年,林子强用针灸为妻子助产,震惊了澳大利亚医学界,一些西方医学专家开始对中医刮目相看。因为这次事件,林子强首次将中医的诊疗方法带入澳大利亚主流医院。
然而好景不长,1989年,一部不利于中医发展的《澳大利亚联邦药物管理草案》在联邦众议院通过,即将送入参议院审议。
“这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如果这项法案一旦被通过,将给中医带来一场灭顶之灾。” 林子强认为。
中医再次陷入危机。这让林子强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澳大利亚没有设立正式的法案保护中医。中医一天不立法,这个行业还是会随时面临被攻击甚至取缔的风险。但是,立法是十分困难的事。首先,一定要有高等教育,这样才能教育下一代,才有资格去请政府立法。
由于当时西方不接纳中医学理论为医学,要转变大部分人固有的观念,并不容易。他继续游说,着力推动中医走进澳大利亚的正规院校。1992年,在林子强的几经努力下,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设立了“中医发展委员会”;他请人开始翻译中医教学大纲,策划编撰了西方国家承认的第一套中医教材。1993年,林子强促成南京中医药大学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联合设立了中医专业,教授中医本科及硕士课程。西方第一个中医专业由此诞生,中医正式进入了西方主流大学的学术殿堂。
执着追求 终于修成正果
办学只是第一步,立法才是目标。但是立法是一件既花钱又花时间的事。这过程中的大部分经费都是由林子强个人支付的。尽管当时受到部分中医同行的误解,他以“知我者谅我,不知我者为我心忧”,继续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1996年,林子强继续游说教育部长、卫生部长,说我们现在毕业生就快出来了,那么你们不承认中医怎么办?他们的出路怎么样?政府必须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到1996年的时候,政府就开始要进行中医调研,立法调研工作。
为了给中医正名和立法,林子强先后共与4位联邦卫生部长、7位维多利亚州卫生部长、一位西澳卫生部长、4位联邦药管局局长多次打交道,不断与维多利亚州及联邦政府众多议员沟通,直到2000年5月,维多利亚州议会终于正式通过了《维多利亚州中医注册法》。
这是西方中医史上第一部中医法,这部法律令中医获得了与西医相同的法律地位。又过了12年,澳大利亚终于正式确认中医的合法地位! 为了这一天,林子强等待了30多年。
由于在澳洲中医立法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林子强被媒体称为“澳洲中医立法之父”;2001年,他获得澳大利亚总理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06年,被世界中联授予首届“国际中医贡献奖”。
2013年初,在林子强的推动下,成功降低澳洲全国立法中要求的英语翻译的附加条件。只要医患能够沟通,签署一个声明,便可选择中医就医。这一做法,再次为中医在澳洲的行医拓宽了条件。
温子进:一个“全民起武”计划
电话里传来一个欢快而低沉的男中音,“您好!我是温子进。我在南京推行全民起武计划,是希望通过武术去帮助人们更健康快乐的生活。”
这位26岁的大男孩,是马来西亚人,2009年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喜欢中国文化的温子进说,“我的祖籍是广东,爷爷是名中医,受他影响,我对中医特别向往。”5年前,他毅然收拾行囊,来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
曾是专业武术教练的温子进认为,中医和武术都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博大精深,武术源远流长。中医能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等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武术则从健身、养生、训练和技击等方面进行操练。中医促进了武术技法的合理化,武术也丰富了中医的保健和治疗手段。二者在理论和实践等诸多方面融会贯通,互补互促,交相辉映,联系密切。
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书记杨羽告诉记者,温子进来南京留学5年,坚持做了5年的义工。刚入校就积极地寻找做志愿者的机会。在学校团委的推荐下,他与栖霞区长江小学的师生们结下了缘分。
长江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那里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到外面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温子进想到了武术。武术不仅可以健身,而且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气神,传达一种健康生活的理念。
于是,每周三下午,长江小学的运动场上准时出现这样一幕:50多个孩子按照高矮排成五行十列,在一位“洋”武师的带队下,挥拳、踢腿,一招一式地练着少林拳。温子进是个严师,不仅教学时严格,而且课前他都会认真地写教案。每年暑假,他还会抽出时间去做家访,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遇到孩子有困难时及时做心理疏导。5年下来,温子进与家长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现在不仅是孩子跟着他习武,就连老师和家长也跟着一起练。
前年,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教育厅、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我的青春故事”活动中,他带领长江小学的孩子们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义工生活和武术的魅力,成功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观众的心。2012年,温子进荣获了第九届“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也是江苏唯一获奖的“洋”志愿者。
受温子进影响,这几年想加入进来做志愿者的同学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120多个志愿者。在温子进的号召下,“全民起武”计划成功发起。
温子进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他和志愿者们开始关注老年人的问题。“即便是年迈体弱多病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同样也需要有质量。武术同样可以帮到他们。”最近,温子进和志愿者们走进了敬老院,他们将“医武”结合,教老人们学太极,传授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等养生知识,帮助他们活动筋骨。截至目前,“全民起武”活动已开展13次,在当地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武术的浪潮。“全民起武”计划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他本人被评为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
“毕业后回国干什么?”温子进回答:“回国去警局工作,教警员中医知识和武术,做一个医武兼修之人。”
“如何让全民起武计划继续推进下去?”他回答,“现在每天都在教一位学弟习武,自己离开后就有新的志愿者来接手。当然,我还是经常回来看看的。”
“帮助有需要的弱势群体,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电话断了,温子进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
罗林秀:银针编织黄昏恋
2014年5月12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收到一份来自美国的特殊礼物,10万美金的“罗林秀助学基金”在该校设立。这是已故旅美华人罗林秀的遗愿,是心系中医教育、培养一代人才的义举,是中美合作推动针灸事业的见证。
86岁的李树培带着已故老伴罗林秀的两个女儿,回到16年前两人情定终身的地方——南京中医药大学。在这里,他完成了老伴的遗愿,设立的“罗林秀助学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针灸专业大学生。
罗林秀是谁?她为什么要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助学金?这其中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缘起针灸 投身海外事业
罗林秀祖籍南京,1928年出生于上海,2013年在美国去世。抗战时期,罗家辗转于桂林、重庆和香港。1948年,罗林秀随第一任丈夫吴述明定居台湾,生活优越。
然而,罗林秀不满足贵妇般的生活。1950年,她就读于台北美尔顿英语学院和国际针灸学院,并拜名中医刘尘嶙为师。这一学就是10年。
1968年,罗林秀把针灸带到了美国。“她给别人当管家、当佣人时,提的唯一要求就是要上学。”4年后她去亚利桑那州大学深造,并在医院做助手。1981年,罗林秀的第一任丈夫去世。
美国人对中医不了解,罗林秀办中医诊所2次被查封。1982年,美国取消中医药禁令,罗林秀获得新墨西哥州第001号针灸医师执照,并开设该州第一家中医私人诊所。1982年和1987年,她还先后两次担任该州政府针灸委员会委员。“她的诊所在当地很有声望,治好了很多病人,她被誉为‘良医神针’。”李树培说。
缘起南京 舞会缔结婚姻
1998年,70岁的罗林秀和南京政治学院离休干部李树培相识,两人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次圣诞舞会上擦出爱情的火花。
罗林秀回到美国后,两个人就开始着手筹备起结婚大事,他们分别在中国和美国举办了婚礼。“我们有少男少女的激情,有中年夫妇的火热,还有老年夫妻的温馨。”李树培评价这段婚姻。
“因为从事针灸,她才有了回国交流的机会,我们才有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情定终身。可以说,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们的媒人。”谈起这段缘分,李树培脸上满是笑意,“因为林秀,我现在也成了半个针灸医生,生活中我们经常相互做保健。”
原来,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罗林秀多次回国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的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95年还受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海内外中医药学术发展研究中心驻美分部主任,与该校缔结了深厚的友谊。
就这样,两个同年出生的老人走到了一起。从此,他们开始浪漫的环球旅游,足迹遍布多个国家。
缘起祖国 捐款助学传人
“林秀一直打算回报祖国。”李树培说,早在2004年,他和罗林秀就曾专门回到南京讨论这个事。他们本来打算捐款办希望小学,后来打算办老年公寓,最后决定把钱捐给南京中医药大学,用于中医针灸方面学生的培养。
李树培说,“我们是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相知相恋,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与祖国有着特殊的缘分。这也是罗林秀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捐赠助学基金的缘由之一。”他说,罗林秀做了一辈子针灸师,她也希望这里能有更多优秀的针灸学子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成立的“罗林秀助学金”,将用于奖励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的优秀学生,计划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拔3名最优秀的学生,每人奖励4000元。
首发:
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9月24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