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中国中医药报】应然与实然:论中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纪念“衡阳会议”召开30周年

□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1982 4月,卫生部在湖南衡阳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暨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史称“衡阳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同时这次会议也给中医药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中医人才培养应当如何?实际情况又如何?上升为哲学命题就是:如何统一中医人才培养的应然追求与实然发展。

“衡阳会议”的时代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诞生之初,中医基础极为薄弱,没有一所中医学校。在新中国“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方针指导下,1954年月10月,全国第一家中医学校——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在南京成立。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至此,中医药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的突破。

“文革”10年,中医药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大批中医学院被关、停、并、转,全国的中医院校从24所撤减合并至11所。

“文革”结束后,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步走上了正常化发展的轨道。然而,由于中医药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加之无可资借鉴的先例,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很快就呈现在教育者面前,如中医人才培养目标是中医人才,还是中西医结合人才?中医学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理论课与临床课比例如何设置?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如何落实党的中医政策,促进中医药事业及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卫生部组织召开了“衡阳会议”。

“衡阳会议”主要内容与中医人才培养的应然性思考

“衡阳会议”提出了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提高高等中医院校办学质量和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等一系列加快中医药发展的举措,进一步强调了中医机构要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发展思路,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医教育者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回答了当时困扰着人们的“应然”问题。

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明确中医学院办学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根本保证。要办好中医药高等教育,就必须真正认识中医学在医学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不折不扣地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办学方向,在课程设置中,中西医课程的比重为73;中医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中医人才,并不是中西医两套本领的人才,更不是西医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条件。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开办初期极度缺乏师资情况,提出:一则从各地抽调了一批有一定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的开业中医师,开办进修班、师资班,以“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培养师资;二则从有临床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中抽调一部分临床医生充实师资队伍,将师资培养上升为人才培养首要条件的高度。

加强教材建设,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环节。中医院校在初步建立中医师资队伍后,重点是中医教材建设,采用“集体创作、发挥特长、逐步提高”的方法,对分散的中医典籍进行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梳理中医理论体系,编成易学易懂的中医各科教材,逐步实现了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基本适应了中医教学的需要,提高了中医教学质量。

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针对中医学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求中医基础课与临床课设置比重为三七开;实践教学时间(含课间见习、床边教学、毕业实习等)应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同时要强化实践教学,按照中医学的特点组织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操作的能力。

“衡阳会议”精神与中医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衡阳会议”30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由原来单一的人才培养功能,发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对外交流、文化传承“五位一体”的功能。在中医人才培养问题上,现实的发展,实然的状态再一次发出对应然的追问:“衡阳会议”以后形成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是否过时?当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上理论与实践是什么,又如何统一?

诚然,站在历史巨人肩上的我们,仅从字面上看当时中医教育者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认识,确实会感觉到其朴素性。但“衡阳会议”精神是永恒的,当年形成的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当前中医人才培养仍有着理论指导意义。一是注重理论创新的精神。中医学是经验性科学,它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经验集成,有着自成一体的理论框架。正是有了中医学理论的支撑,中医学千百年来才立于不败之地。“衡阳会议”再一次体现了中医教育者对理论的追求,他们并不满足千百年来师承教育留给他们的遗产,也不满足于照搬照抄西医教育模式,而是在实践中勇于理性探索。事实证明,正是有这些理论的指导,中医药教育才有了这30年的跨越式大发展。

二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翻开历史的记录,“衡阳会议”讨论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流于清谈上,如中医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中西课程比例问题等,问题来自实践,会议通过理性的探讨形成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办好中医学院》等文件,再以政策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中医教育的发展,避免了一些工作会议的学理化倾向。“衡阳会议”为后人做出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范例。

与此同时,“衡阳会议”留下的“合理的内核”仍对当代中医人才培养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人才。无论时世变迁,无论大学的概念与内涵如何变化,从大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来看,人才培养都是大学的主体功能。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人才的根本目标不能动摇。

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归宿。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30年前存在这一问题,3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的问题。纪念“衡阳会议”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温“衡阳会议”的内容,将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与归宿。

教材建设是中医人才培养的载体与中介。中医高等教育开办之初,我们的先驱就是从教材建设入手,打开了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局面,“衡阳会议”后确定的第五版教材,至今仍具有经典价值。然而,中医教材建设依然问题重重,如中医学教材内容重复问题、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问题等,为此,我们应重新回到“衡阳会议”时代对教材建设的逻辑起点上,以发展观点诠释中医药基本理论,从文化高度认识中医药理论的独特结构与思维方式,保持中医药的学术主体性。

教学基地建设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基础。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人才培养的基地建设已由30年前的硬件建设,转化为内涵式建设。为此,中医人才培养教学基地也要将中医学生技能训练的目标提升到学生心智成长、职业意识、岗位胜任力培训综合目标上。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保障。人才资源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已成为人们共识。“衡阳会议”时代中医教育者将师资建设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当前,师资队伍建议要从中医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以传统的“大医精诚”思想,以及中医本身所反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精髓培养教师的道德情操,培养其健全而又富有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服务。

首发:

中国中医药报(201314日第3版):


发布时间: 2013-01-05  | 通讯员: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856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