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中国中医药报】活态传承助力中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印发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但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推动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有益尝试,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的有力举措。

对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18ZDA322)、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文旅融合下江苏中医药文化资源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研究”(MS2022046)项目组专家认为,推动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应特别注意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相结合。

以旅彰文,与旅游深度融合有利于中医“非遗”的活态化保护

以旅游拓展中医“非遗”文化市场。中医“非遗”中的中药炮制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有较强的观赏性和互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非物质的属性,更多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通过和旅游市场相结合,有助于提升中医“非遗”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性,进一步解决中医“非遗”的“群众性”与活态化的问题。旅游市场中融入观赏性及互动性强的中医“非遗”元素,有助于为中医文化市场在产业化和市场化方面积累经验,提供借鉴和资源。比如很多旅游景点会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置具有中医“非遗”特点的与游客互动的环节,比如青蒿糕点、中药香囊及菊花茶的互动制作体验等,既增强了旅游景点的趣味性,也在与游客的互动中传播了中医文化。一旦形成品牌效应,会逐渐形成区域内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以旅游促进中医“非遗”文化活态化传播。很多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在地都是旅游胜地。比如,江苏省南京市有金陵杨氏中药炮制技艺,安徽省黄山市有新安医学,福建省福州市有畲族传统医药,海南省五指山市有黎族医药骨伤疗法等。一方面,游客到这些旅游地能零距离感受当地中医“非遗”文化,游览相关遗址、遗迹和珍贵文物。另一方面,游客和中医“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会促进中医文化传播,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比一般的宣传更加有效,认知度乃至认可度也会更高。

以沉浸式旅游体验彰显中医文化自信。中医“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不但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医“非遗”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其活态化传承创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几年,“沉浸式体验”成为时下文旅产业的流行趋势。借助先进的科技,沉浸式体验改变了传统的时空关系,打破了白天和夜晚、古代和现代、室内和室外、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让游客身临其境,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很多中医“非遗”具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体验,使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有助于提升国内游客的自豪感。也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甚至影响着国际上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在中医“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活态化的传承创新能弘扬中医“非遗”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以文塑旅,活态化中医“非遗”有利于促进旅游事业发展

引入活态化的中医“非遗”有助于引导旅游文化产品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和提档升级。很多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在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比如,很多古镇、老街的改造建设在硬件设施方面如出一辙,在文化展示上也经常出现雷同的现象。但是具有活态化特点的中医“非遗”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因为它们不仅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旅游属性,而且特征相对独立。活态化的中医“非遗”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历史建筑、古迹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的文化。通过对这类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有助于丰富当地旅游产品类型和旅游活动内容,进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如展示中医“非遗”技艺的中医药文化场馆和情景互动体验等具有中医“非遗”元素的演艺活动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地的新业态资源。

活态化的中医“非遗”有助于提升旅游体验。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以文化体验为主要动机的旅游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比例达40%。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旅游者也越来越追求文化体验。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春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春节假期,“研学+非遗”等成为假日出游的主流模式。可以预见,“研学+非遗”类旅游今后将成为一种主要的旅游趋势。特别是多领域、多层次的活态化中医“非遗”,内容丰富,具备很强的“研学”属性,可为广大游客带来更充实、更有品质的文旅体验。

活态化的中医“非遗”有助于增强旅游获得感。以观察、感知、体验为基础的活态化中医“非遗”,能进一步激发游客心灵上的触动,从而提升有这类需求的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获得感。通过游客个人的学习与感悟,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中医文化素养,进而使得中医文化凝聚力、软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旅游业注入旺盛的新活力。旅游活动中的研学、康养等新需求,正逐渐成为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这些条件也逐渐在活态化的中医“非遗”项目运营实践中逐渐得以体现,成为影响旅游获得感的关键因素。

活态化中医“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练好五“勤”戏

勤梳理优质项目,建立推荐目录。中医“非遗”具有深厚的中医文化内涵与鲜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适于活态化展现的中医“非遗”项目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可对本地区各级适合活态化展现的中医“非遗”项目进行梳理,建立与旅游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推荐目录向社会公布,提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

勤挖掘精神内涵,加强文化认同。精勤不倦地深入挖掘中医“非遗”的价值和精神内涵,讲好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非遗”故事,让游客了解区域中医文化。面向游客开展中医“非遗”路演,活态化传承创新,丰富旅游商品内涵。依托中医“非遗”发展康养旅游,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医天人合一、三因制宜的养生智慧。把中医“非遗”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积极融合,让游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不断提升中医文化、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勤推广“活态”保护,避免简单移植。对在旅游空间范围内传承的中医“非遗”项目,要不断加强活态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展示利用水平。但是注意必须适合本地文化旅游生态,真正能被游客接受及认可,避免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和同质化建设。要为中医“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传承实践和旅游服务方面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传承人参与旅游管理。要注重中医文化内涵建设,将融入中医“非遗”的旅游空间作为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向国外游客讲好中医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勤打造旅游产品,培育特色线路。支持中医“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相结合,举办“中医非遗养生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促进活态化保护与传承创新。鼓励旅游演艺创作从中医“非遗”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中医“非遗”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运用当代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性表达。已有的旅游线路中也不妨有机地融入中医“非遗”展示体验等内容。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中医“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

勤开展双向培训,促进相互了解。要想做好活态化的中医“非遗”与旅游行业的深度融合,必须增进中医“非遗”传承人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交流与合作。因此,双向培训就成为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培训帮助中医“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者、志愿者了解旅游行业特点、政策法规、运营模式、游客需求等,相互纳入各自的培训范围,提高双方业务能力,在活态化氛围中积极引导游客欣赏、尊重、认同和传播中医“非遗”文化。

活态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推动中医“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中医“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在活态化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中医“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加强中医“非遗”和旅游融合理论实践研究,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各地中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杨璞 王小丁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第3版 2023年3月23日

  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3-03-23&pageIndex=3&cid=1&articleId=hL43DIcBVg6jroHgRpFZ&articleIndex=2

 

发布时间: 2023-03-24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10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