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唯以书成报师恩——《吕炳奎论温病》稿成之日缅怀先师吕炳奎

发布时间:2022-09-22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223

先师吕炳奎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长者,他经历了壮丽而又坎坷的人生。他是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和卓越的领导人,是公认的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人们敬仰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他为创立和发展新中国中医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赢得了中医药界人士的赞誉与拥戴。

1914年1月3日,吕炳奎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望仙桥乡。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5岁时拜当地名医汪志仁为师学习中医药学,19岁开始行医,诊务繁忙,医名颇佳。

吕炳奎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知识,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中医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担任江苏省统战部副部长兼省政协秘书长时,受党的委托,主持召开了江苏省中医药界春节座谈会,听取组建、恢复和发展中医事业的意见。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期间,1954年,他在南京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和第一所中医师资学校——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并兼任校长。这所学校培养了200余名中医师资,其中大部分成为了全国一流的中医专家。办学同时,吕炳奎还组织编写了27种教材,这是全国第一套系统的中医教科书。

1956年,吕炳奎调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参与筹备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全国首批中医学院。由于缺少师资,就有了著名的“南医北调”,从全国各地选拔70余位著名的中医医师进京充实师资力量。其中由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出来的就有几十人,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程莘农,国医大师王绵之,等等。

1958年,吕炳奎主持起草了《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毛主席在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西学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吴咸中,国医大师陆广莘,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孟庆云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这些杰出人才都是由西医学习中医而获得成功的。

20世纪70年代后期,吕炳奎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发展的意见;1978年主持起草了以卫生部党组名义报送中央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即后来以中央名义下发的(78)56号文件;1983年在衡阳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医建设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以上这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无不浸透着吕老的心血。特别是每当中医事业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都挺身而出,秉笔直书,维护党的中医政策,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了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1982年,吕老退居二线,登门求医者日众。他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兼任医药卫生组组长。

2013年,在先师吕炳奎逝世十周年之时,吾曾撰文纪念,《中国中医药报》进行了全文刊发,并以《吕炳奎:毛主席调他任中医司司长》为题画龙点睛,公诸同道。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影响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吕老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十分关怀中医事业的发展,重视后辈人才的培养。1992年吕老正式收我为徒,我有幸成为其弟子,侍诊10年。对于拜师学艺,吕老常说,新社会按新规则办,打破陈规,不搞磕头拜师仪式,而是三鞠躬、敬茶、师徒互赠书籍和有纪念意义的信物。他以年逾古稀的高龄临床带教二十载,将自己宝贵的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经云“道者师传”,世间一切得道者皆依靠师父的传授而获得成就。

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主动请缨,并积极运用中医药预防“非典”,尽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到了下半年,吕老健康状况恶化,不幸于12月10日辞世。易箦时他手把手叮嘱我,抽时间把他论述温病的草稿尽快整理出版。其实,2003年9月草稿已完成,但12月份吕老辞世对我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多年以来,我时常陷入悲痛与回忆当中,又诊务烦冗,一撂就是多年……

明年就是吕老逝世20周年,这两三年以来,我常翻阅当年聆听吕老讲授《温病条辨》时的笔记,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不禁感慨万千。吕老在近90岁高龄之时,于诊务闲暇逐句审阅《温病条辨》之精髓,将其心悟之旨贯穿始终,并对我写的草稿亲自修改。

犹记得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肆虐,吕老在慷慨请缨当晚,曾语重心长道:“温病的理法方药是中医学的精华之一,当今社会的特征使流行病、传染病的危害更大,精研温病,造福人类,使中医发扬光大,尔辈义不容辞,吾之望也。”言犹在耳,斯人已逝。每念及此,热血喷涌,披阅草稿,倍感重任。师恩深厚,无以回报。今夏力拒繁务,静心厘定,终于完成《吕炳奎论温病》书稿的修订,稿成之日,特撰此文缅怀恩师。(谭凤森  中华中医药学会)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2022年9月21日

  http://www.cntcm.com.cn/news.html?aid=20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