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讯(记者 王赟)2022年4月20日中午,南京中医药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余同学在南京明基医院成功完成淋巴细胞捐献,这是她在半年内的第二次捐献,这份珍贵的“生命礼物”将为四川一名4岁的小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
故事要从一张请假条说起:2022年3月下旬,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实行封闭管理,学生离校均需严格履行请假手续。3月23日,学校研究生院王祥磊老师在处理当天的研究生离校申请时,发现了一张特殊的请假条,上面写着“因2021年11月捐献造血干细胞,但是目前患者病情变化,需要我二次捐献淋巴细胞,故请假去成都进行捐献。”落款正是余同学。
就在前一天,3月22日下午,正在学校实验室里忙碌的余同学收到了一条来自四川省红十字会的消息:“余同学你好,之前救助的患者目前恢复得不是太好,可能需要再采集一次淋巴细胞……你考虑一下要不要再救她一次?”“可以!”她立刻回复表示愿意,并第一时间向学校递交了请假条。
学校得知情况后,非常重视,为了确保疫情形势下余同学和受捐者的健康安全,学校红十字会立即与南京市红十字会、四川省红十字会协调,希望特事特办,将余同学的捐献地由成都转至南京。
4月19日,余同学在老师的陪同下前往医院,在完成体检、复查等环节后,4月20日,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她成功捐献124毫升淋巴细胞悬液,并由专人送往受捐者所在地。其实,在2021年11月1日,余同学在四川已为这名受捐者成功捐献了201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
“这一定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被人需要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事情。不仅是因为我给了患者小朋友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因为有她的存在,让我的人生有了与众不同的分量和意义,让我对将来要从事的医学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谈起这段经历,这位95后姑娘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幸运”。
故事结尾是两封信的温暖“对话”。4月18日,余同学收到受捐者家长的感谢信,上面写道,“您的高尚品德,是照亮我们黑暗生活的一盏明灯。希望这次孩子能带着您的淋巴细胞,逢凶化吉,渡过难关。”捐献前,余同学写了一封回信给“最亲爱的小朋友”,“希望你努力跑过病魔。遇见你,是我最幸运的事!”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案例仅有10000余例,余同学是南京市近20年第122位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也是南京市第一个成功二次捐献的大学生志愿者。
记者采访获悉,原来早在2019年,还在成都读本科的余同学就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即大家熟知的“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她没有想到两年后自己真的会获得捐献的机会。
2021年8月,当时余同学已经拿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8月25日傍晚,她在QQ上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好友申请,对方是四川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
“是不是配型成功了?” 余同学想起了两年前自己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于是她通过了对方的好友申请,在简单地自我介绍后,余同学迫不及待地询问对方,是否有人和自己配型成功。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幸运的事!”
“我幻想过很多次会不会有人跟我配型成功,但是学医的我更知道陌生人之间配型成功的几率有多低!当时我就特别激动!”回顾起第一次捐献的经历,她称自己是十万分之一的“幸运儿”。
因为疫情的原因,开学后在家上网课的余同学在四川完成了捐献前的全身体检。第一次体检时,她的身体有一些小问题需要二次复查确认。“等待的心情总是焦虑的,那时我就很后悔为什么没有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要是复查不合格,失去能帮助别人的机会,可能会让我后悔一辈子。”
好在体检复查顺利通过。2021年11月1日8时30分,是余同学一生难忘的时刻。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五天注射动员剂后,她通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了201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成为了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位女性捐献者,同时也是全国第12245位捐献者。
原本期待着度过移植危险期后,患者就能恢复健康。然而,不到半年,她就又收到了四川省红十字会能否再次捐献的信息。“收到消息后,我内心真是五味杂陈。难受的是小朋友恢复得不好,但我又想,既然还能再次捐献就还有康复的希望。对于小朋友来说,她还需要再多走一点‘路’,我希望这次一切都能顺利。” 余同学说。
“我的哥哥听说了之后,也跟我说,虽然很少人二次捐献,但是鼓励我试一试,这样也可以带动更多人去奉献自己的爱心。”余同学常用自己的经历向身边人努力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很多人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听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反应都以为是采集骨髓,产生很多恐惧和顾虑。我自己经历了两次,比普通人更加了解实际情况,我觉得当大家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余同学表示,希望通过自己和每一位医学生的共同努力,向周围的朋友和家人普及专业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康复,健康度过人生。
在此次启程前往医院捐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专程为她送行,代表学校向余同学的捐献行为表达敬意。
“听了余同学的故事,我非常受感动。她平凡、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与人间大爱,青春正是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教育的意义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希望余同学的事迹,能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公益行动中,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使精神升华,使人格完善。也请余同学配合好医务人员,一定要做好防护,好好休养,等你回来后我再去看望你!”程纯说。
据悉,近三年,已有三名南中医学子完成了四次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的捐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通讯员 李芸烨 摄影 王 平
对话专家 二次捐献流程相对简单
当日供者就可以安全出院
明基医院血液内科张凡副主任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其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医生的技术和患者的身体条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合适的供者。“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供者中找到完全匹配的配型几率很小,骨髓库的意义正在于此。希望大家积极加入骨髓库,捐献一份造血干细胞就可能挽回一个人的生命。余琅同学捐献了两次造血细胞,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令人感动。”
张凡解释道,目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十分安全,通过专门的采集机器,在普通病房就能完成,无需进手术室。余同学这次是第二次无偿捐献,采集的是淋巴细胞,可以起到加强免疫、阻止疾病复发的效果。“二次捐献的流程也相对简单,不需要打造血动员剂,直接在机器上采集,当天下午供者就可以安全出院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吕彦霖
通讯员 崔珊珊
来源:扬子晚报 2022年4月21日 A04版
http://epaper.yzwb.net/pc/layout/202204/21/node_A04.html#content_105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