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医院不关门,我就不停诊!”这是今年7月江苏省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84岁高龄的王灿晖教授对患者许下的庄重承诺。
从医70年来,他曾得到诸多荣誉和头衔: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温病学学科和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这些荣誉称号的背后,是他70年如一日对中医药事业的默默耕耘与无私付出。
立仁心,承袭祖业做大医
王灿晖出生于江苏南通如东的中医世家。13岁起他跟着伯父学中医,16岁拜师南通名医欧阳福保。1957年,他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师资班。最终从1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从事温病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
前不久,王灿晖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肋骨骨裂,医院领导和同事们劝他好好在家休养,不要上门诊了,但他却坚决不答应:“外地患者来了会跑空的,有些年纪大的患者根本就不会看网上的停诊通知。”而且只要是二次来院复诊的患者,报出姓名,他都能清楚记得其基本病情和用药情况,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可见一斑。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灿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外感热病和内科疑难病症的诊治有颇多独到之处。临床用药清新灵活,讲究实效,精准廉价,治疗难治之疾立起沉疴,广受患者赞誉。
传仁术,创建现代温病学科
上世纪50年代起,王灿晖和孟澍江、沈凤阁等温病学家创建了现代温病学学科体系,编写了1~5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的温病学教材,是现代温病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王灿晖为温病学的的学科性质、地位和发展方向赋予了新的认识,使之更加适应现代温病学的发展需要。他提出了温病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和具体思路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理论。在王灿晖等老一辈中医大家的努力下,温病学科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被国家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
在深入研究前人温病病因理论的基础上,王灿晖结合现代微生物学理论和大量的临床观察,提出温邪的本质是以病原微生物为基本物质。此外,他主张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在辨治上应互相渗透贯通。他还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用于传染病预防,具体指出了在“未病、既病、瘥后”疾病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防病。
育人才,桃李无言传薪火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灿晖辛勤工作,精心设计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1993年,其领衔的温病学学科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属重点学科,随后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2年,他不顾年事已高,担任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肺病科的学科带头人。
王灿晖重视中医教育工作,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名、硕士研究生50多名,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他还兼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高等中医院校客座教授,多次远赴中国香港地区及日本、美国等国家讲学,为世界各地患者解除病痛,留下一段段杏林春暖的佳话。(杨璞)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2月3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