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霍介格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致力于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肿瘤,为很多患者减轻病痛,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守初心,少时立下中医志
“之所以走上学中医的路,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霍介格说,上小学时,他患了严重的头痛病,一到春天就复发,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父亲带着他看了一位镇上的老中医。“吃了5剂中药,头痛病就好了,中医药真是‘四两拨千斤’,从此我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霍介格回忆,从那以后,他就立下了学中医的志向。
1984年,霍介格怀揣着年少梦想走进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学习中医,在5年的大学时光里,霍介格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教室和图书馆,很勤奋地背方歌、学经典、读医案,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拜名师,孜孜求索中医路
毕业后,霍介格回到了家乡江苏连云港,一干就是10年。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后,霍介格深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于是,他奔赴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和上海肿瘤名家杨炳奎教授。跟师过程中,霍介格见证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神奇疗效,更加坚定了学好中医药的坚定信念。
硕士毕业后,霍介格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他选择了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有机会接触中医大家周珉教授和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3年的博士生涯中,霍介格日复一日地随师侍诊,他抄写了近万份病历,仔细整理、反复揣摩,用心研究老师的诊疗思路,慢慢领会到中医药的真谛。不仅如此,他还反复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在孜孜求索中思索著名医家的诊疗思路。
博士毕业后,霍介格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有机会跟随江苏省国医名师徐荷芬教授学习。徐荷芬作为江苏省内中医学肿瘤专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业内享有盛誉,对肿瘤的治疗有着独到的经验和体会。霍介格坚持每周跟随老师学习,亲眼目睹一个个肿瘤患者在徐荷芬的调治下身体大为好转,“那时的喜悦和激动难以形容,我看到了中医药的伟大。”于是,他更加坚定了矢志传承、弘扬中医的决心和信心。
精辨证,创新诊疗思路
出身中医,又在工作实践中学习了西医,霍介格在治疗上注重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肿瘤一定要综合治疗,一些患者在手术之后、放化疗结束后,病情仍得不到缓解,这时候中医药还有办法。”在徐荷芬教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霍介格提炼出了“和调平衡法”的治疗思路。基于这一理论,他针对肿瘤,构建了“十纲、六法”的系列疗法。近年来,霍介格带领团队针对肿瘤的治疗难点和热点进行了一系列攻关,如对于大肠癌、胃癌、脑肿瘤等的病机、治法都有许多创新性的认识。
他勤学博采,精研中药,谙悉方术,将临床经验与基础研究深度融合,反复打磨药方,研制了多个院内制剂:如可显著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的“参芪益肠颗粒”;针对胃癌研制出有健胃解毒抗癌作用的“扶正散结颗粒”;针对化疗药物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提出了从“血痹”论治的观点,研制了院内制剂“芪桂通痹颗粒”等,这些药物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他们带来福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教学方面,霍介格承担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自2009年以来,他培养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2名,许多学生都已成为学科业务骨干。
作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科主任,霍介格主动推进多学科协作,构建消化肿瘤优势学科群,牵头成立了院大肠癌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增设了大肠癌专病门诊,带领团队申请并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癌痛规范化病房”的评审,在全国牵头38家三级医院成立中医肿瘤临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了《化疗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
“医乃仁术,只有同时具备‘仁心’‘仁术’方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者。”霍介格说,为更多肿瘤患者扫去阴霾,带来新生活,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童棹凡 孙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4月28日 第6版
http://paper.cntcm.com.cn:51126/html/content/2021-04/28/content_632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