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孙轶秋:做孩子们的“守护神”

发布时间:2021-03-25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189

“业无高卑志当坚,人生有求安得闲。”这是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儿科主任的江苏省名中医孙轶秋的人生格言。他从事中医儿科工作37年,始终以认真、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儿及家属。“为孩子治病,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一直努力,为每个家庭的幸福负责。”孙轶秋说。

苦学只为能“四两拨千斤”

孙轶秋少年时就对医生职业产生了极大兴趣,“家乡有位医生威望很高,乡亲们都请他治病。我上高中时生病,这位医生悉心治疗,减少疼痛的同时身体很快就好了,从此我就埋下了对医生的崇拜之心。”高中毕业后,孙轶秋就去家乡的公社医院做了赤脚医生。

“那时农村肝炎、黄疸得病率高,公社医院院长经常给年轻医生讲课,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治病。”孙轶秋坦言,刚工作的他自信不足,对中医半信半疑,“要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有深刻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没过几年,孙轶秋就抓住1977年恢复高考的机会,进入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地学习中医学。

1984年,孙轶秋得到了跟随年资高的中医大夫抄方的进修机会,这让他对中医的看法产生了很大改变。“有经验的中医大夫行医几十年的经验非常宝贵,他们能准确辨别出病人的病症,我认为很难治的病,老师们治疗起来却非常得心应手。”自那以后,孙轶秋越发苦学中医,下班回家后还整晚整晚地回顾病历、看医书。“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只为了能做到像老师们那样,对付疾病像‘四两拨千斤’一般轻松。”

和孩子交朋友,耐心是第一位

“儿科医生的必备技能是耐心,要和孩子交朋友,亲和力必不可少。”儿童的表达能力不如成人,不一定能确切地表达具体症状,这时,医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气要柔,语速要慢,听小朋友讲话要静静等。”孙轶秋总结了一套沟通方法,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他对儿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儿科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小孩和一群大人,我必须让每位家长放心。”孙轶秋说。“孙大夫是孩子们的‘守护神’。”患儿家长们总是这样说。

孙轶秋一直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患,长期研究儿童多发疾病。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被认为是疑难杂症。现代的生活环境变得复杂,儿童对接触的空气、物品和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病率随之急速上升。“中医认为,正气不足、免疫功能失调是内在原因,外感时邪是诱因,由此我提倡早期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中期解毒化瘀、凉血养阴,后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滋肾清利三部曲。”孙轶秋说。

为此,孙轶秋专门研制出“丹芍颗粒”“五藤颗粒”等协定处方治疗紫癜性肾炎,治愈率达到95%。他还研制出止汗灵冲剂治疗儿童肾炎恢复期多汗症等新方,临床疗效广受认可。

“一专多能”才能更好地发展

“儿科是按年龄划分的专科,医生们每天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疾病,我希望团队能各自朝某个方向钻研,这样我们整个团队能各有所长,对许多常见病有很好的把握。”孙轶秋在担任儿科主任后,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团队成为专家,带领医生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

“‘江山代有才人出’,专家是培养出来的,我要履行好带头人的职责。”孙轶秋加强专病建设,按照科有专病、专病专人,人有专长、专病专药的原则形成了肝系、肾系、脾系和肺系诊疗团队,儿童性早熟、高血压、肥胖等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高发疾病,科室也专门分工进行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儿科成了“家长放心”的优秀团队。

正是为患者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晚辈的辛勤培育,孙轶秋相继获得了“百姓信任的医疗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教师”和“南京市最美儿科医师”等荣誉称号。虽然2015年就已经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仍开门诊,发光发热。孙轶秋说:“只要我头脑还清楚,还能写方子,我的门诊就会一直开下去。” (麻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月24日 第6版

http://paper.cntcm.com.cn:51126/html/content/2021-03/24/content_631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