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近年来,在有序、安全、有效指引下,全国中药材生产布局不断优化,药材质量安全、药农劳动收益得到有效保障。在科技创新驱动下,中药资源产业获得更高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更加绿色的发展。
“八化发展”带来新局面
2018年,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首次提出中药材生产“八化发展”。“八化发展”为: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发展集约化、管理法制化。在“八化发展”指引下,中药材生产呈现新局面。
黄璐琦希望中药资源行业同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总结梳理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积极开展好中药材产业扶贫、充分谋划好中药资源学科“十四五”时期的建设发展,为服务中药资源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中医药人的贡献。
他在主旨报告中介绍了全国中药材生产“八化”进展情况: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指出,进一步落实《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认定认证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引导中药材生产向道地优势产区集中;出版道地药材标准、中国中药区划。
种源良种化方面,组织启动中药材植物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的研制工作;育成一批新品种,牡丹皮提质明显,栝楼增效突出,豫红花3号增产效果显著;三七的品种选育工作走在中药材的前列,《中医药-三七种子种苗》国际标准发布。
“中药材生态种植”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中药材“拟境栽培”新理论,提出中药生态农业宣言;中药生态农业研究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三七、人参等50种核心药材的生态种植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系统梳理全国8大区域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
在生产机械化领域,现代农业装备配套加快,推进田间生产管理与初加工机械化。推进中药材生产小型机械的配套、产地初加工机械的装备研发、“宜机化”良种创新、农机农艺融合、机械装备智能化。生产信息化领域,工信部-全国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开通,首席科学家团队研发中药材农业基础数据库系统。
产品品牌化方面,《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创响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道地药材知名品牌;首届中国中药品牌建设大会举办。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苏钢强畅谈对中药资源普查的感受。她说,国家高度重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院士专家积极推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药资源工作者把情怀写在了山川大地上,他们具有心系大局勇担重担的精神、艰苦奋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齐心协力精诚团结的精神。四百多所科研机构、一百多所企业和一批中医医疗机构参加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用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形容资源普查工作特别贴切。
苏钢强认为,中药资源和中药材生产密不可分,让14亿人用上好品质的中药任重道远。“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中药资源流失、枯竭,供应短缺;生产技术落后、重产量轻质量;管理较为粗放、供需信息不畅。这些因素均阻碍着产业发展,中药材保护和发展需要解决生产的‘量’、技术的‘质’、管理的‘差’等问题”。应努力达到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等目标。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前景广
中药资源有限,但可以开启无限的循环,“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指出,中药资源产业有一个重大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药材生产过程中每年产生非药用部位近亿吨。中药制药等深加工过程,每年产生固/液废弃物和副产物逾亿吨。
他认为,针对中药废弃物和副产物,应创建并推广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适宜方法和技术体系,创建形成适宜于我国中药资源循环经济发展多元模式,为中药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的绿色发展方案。以循环利用破解中药资源产业的困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应政府和企业双轮驱动推进中药资源产业向着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转变和发展,加大对中药资源副产物循环利用。
段金廒建议,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大品种先行。“中药大品种代表着中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应在现有市场、规模优势的驱动下,重视全产业链价值提升与绿色发展,变规模优势为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优势。以大品种效率和效益的提升驱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强创新驱动的发展,更高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更加绿色的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曾建国教授认为,中药资源应用于养殖投入品领域前景广阔。在他看来,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供作为传统中药、民族药及民间草药使用的植物、动物及矿物资源蕴藏量的总和。大健康产业是指最终基于人类健康所组成的产业链,包括人类健康、动物健康、植物健康、环境健康。中药材是大健康产品的重要原料来源,为保护动物健康而投入的中兽药与天然药物、饲用植物与饲料添加剂可以充分利用中药资源。
他分析,为减少抗生素等化学投入品实现养殖业绿色生产和疫病防控,中药材为原料的养殖投入品越来越受市场垂爱;天然植物(广义的植物源中药材)的提取物成为动物健康的原料产业指日可待。
曾建国介绍,植物源养殖投入品包括可饲用植物原料、饲料添加剂、中兽药等。中兽药的开发应把握四项原则,安全:既对靶动物使用安全,更重要的是保证动物源食品药源性残留安全。有效:对大部分生命周期在半年以内甚至几十天的养殖动物病患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或在预防疾病与改善生产性能上有较显著帮助。可控:作为商品,其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是可以控制的。成本:其成本为是否具有市场价值的主要指标。
高质量发展种植种业先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研究员表示,生态农业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中国及亚洲生态农业市场前景广阔,与化学农业相比较,生态农业投资小,产出高,并且无污染,风险小,综合优势极其明显。
郭兰萍认为,中药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保证品质、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是中药材农业的出路。《中药生态农业宣言》提出,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立,不负山青水绿。中药生态农业可以实现“三提高、两降低”:提高社会综合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中药材质量安全;降低中药材农残重金属污染,降低环境污染,造福子孙后代。
中国中药有限公司药材资源产业技术顾问、中国中药协会副秘书长赵润怀研究员指出,中药材种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保证质量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本,农业种业都是根本。种好,苗好,药才好,保证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他介绍,中药材种业落后农林种业30年。“国家重视中药材种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中医药法》提出: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支持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赵润怀建议,依法保护种质资源、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种子企业品牌;加强种子基础研究,做好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选育;加大研发投入,确保种子科研的持续稳定和成果产业化;制订宣贯种子标准规范;加大育繁推力度,推广优良品种和培育种子企业品牌;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中药材种子种苗产业快速发展。(黄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0年11月12日 第五版
http://paper.cntcm.com.cn:51126/html/content/2020-11/12/content_628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