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中国中医药报】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贡献力量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中医药发展进行全面擘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党对中医药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始终以发展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为己任,致力于培育英才、发展学术、服务社会。在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进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坚守“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初心使命,以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为主题主线,努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南中医力量”。


继承 坚定学科自信、文化自信

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国特色、最具原创优势、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学科。在近年来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中医”始终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之一。保护和传承好中医药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和历史责任。

传承中医药学的“文化基因”。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注重对中医学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的研究、阐释和传扬。建校之初,学校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传统积淀中,发掘凝练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现代表达形式与现代中医药学科体系。国医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周仲瑛等在60多年前主编《中医学概论》,首次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表述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中医学的“科学范式”进行了集中概括。近年来,学校通过领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课题“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承担《中医药法》立法与释义研究、推出一批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指南的国际标准、研制中药饮片制备和智能制造标准、推动中医药海外立法、开展中医学派流派研究传承等,在中医药学核心概念传扬、方法技术传承、文化传播等方面,不断做出新的探索。

以中医思维打造中医药人才“底色”。人才是立业兴业之本,传承中医药最根本的任务,是彰显中医原创思维,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中医药人才。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始终把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注重“大医精诚”的中医人文精神教育和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了“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传统。近年来,《仁德·仁术·仁人——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探索》《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医文化特质的院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医教协同,“三融通”中医临床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相继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还原中医药的“生活味道”。中医经方是“中医药学规范性最强的核心内容”。针对日韩等国在经方运用和经方制剂产业化方面的迅猛势头,确立我国在经方医学研究、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彰显中医药学“宗主国”地位已刻不容缓。2016年,学校成立国际经方学院,面向国际国内开展经方医学培训,在向世界讲好中医经方故事的同时,也在国内百姓中培养一大批信中医、学中医、用经方的“粉丝”。“我愿做国际经方热的点火者”,首任院长黄煌教授自豪地说:“中医药学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她来自生活,传承经典不能束之庙堂,就要还她浓浓的生活味道!”


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现代语境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需要精准凝练其现代表述方式,深刻阐发其科学内涵与作用机制,这是中医药学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面临的现实需求。南京中医药大学遵循中医药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坚持需求导向,立足转化创新,推进交叉协同,不断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水平。

力行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医学”。新时代呼唤中国的“新医药学”。学校明确了“坚持以中医药学为核心,吸收借鉴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丰富、发展、提升中医药学”的发展道路,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中国医学”的倡议,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科学范式进行阐释,在医学界、科技界引起了积极反响。学校成立了国内首个整合医学学院和整合医学研究院,开展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按照“学贯中西、国际视野、大师潜质、追求卓越”的要求,通过融通中西的卓越课程体系、顶尖临床实训计划和海外游学计划,培养9年本博一贯制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指示精神,坚持和完善“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开办了临床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了医学院,新增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一级学科硕士学科点,设立了一批跨学科研究中心,大力推动学科交叉、协同发展。

推动专业人才培养“结构性重塑”。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健康时代需求和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学校在办好传统优势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围绕更好发挥中医药的“三个作用”,前瞻布局、延伸专业上下游,新增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健康管理与服务等5个专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基本覆盖全生命周期。同时暂停一些特色不显、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专业招生,对现有专业存量进行“去产能改革”。学校在全国首创中药学“4+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18年实现招生,由此在中医药院校最为主干的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专业中,率先同时开展了9年制长学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当前“领跑学习”实现未来“领军发展”,形成了卓越医生、卓越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并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教育部部署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之前开展了先行探索。

以“开放协同”推进学科交叉。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遵循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需要有开放办学的理念、整合协同的方法,向现代科学开放、向国际开放,医教研协同、政产学研协同,才能更好促进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我封闭体内循环没有出路。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将“开放协同”战略明确为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围绕中医药学时代发展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将一流学科建设口径确定为涵盖中药学、中医学、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中药学学科群”,力图促进传创结合、中西结合、医药结合、研用结合。学校深入推进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校府合作,2018年以来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举办“新中药学院”,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进行战略合作,与南京市政府共建直属型“附属南京中医院”“附属南京医院”,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与南京江北新区、玄武区共建“两落地一融合”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互动共享发展、借力借势发展。学校提出了“基于学科,重建大学”的建设理念,以此优化大学治理结构和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相关成果获得了2018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为避免资源配置平均主义和碎片化现象,学校设立中药学学科群改革特区,推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在服务保障领域大力推进深化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改革。

在创新性研究中强化“答卷意识”。“双一流”中医药高校承担着中医药学术创新的“国家队”使命,必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和解决行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学校成立了中医临床研究院,探索构建科学问题由临床提出、科研设计向临床展开、数据样本由临床提供、研究成果在临床检验的跨学科创新研究机制,围绕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在集成应用多种组学手段和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揭示中医优势病种中药复方疗效作用机制,国医大师等名医验方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从中药药效物质发现、机理评价,到成药性研究、安全性评价,再到炮制技术、新药创制和智能制造等方面,形成了基础与应用、学术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科研策略,既有效促进了中医临床水平提升,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作出了贡献。


利用 彰显特色、发挥优势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健康中国贡献“南中医力量”。学校提出和践行“中医药发展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了附属医院和附属药企两大协作网络,深入推进医教研、产学研合作,为“健康江苏”“健康中国”建设作贡献。江苏省以占全国6.3%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占全国近10%的中医药临床服务总量,各级各类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临床研究平台、硕博点、名中医、师承项目等均居全国前列。南京中医药大学35所附属医院覆盖全省所有三级以上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医院集群成为省域卫生健康服务的主力军,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门急诊服务量连续18年位居全省第一,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中医院,医院中医药特色显著,已成为全国若干专病专科的“目的地医院”。江苏省是中药产业大省,全省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的规模以上企业共70多家,其中大部分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结成紧密的产学研协作关系,学校附属康缘药业已成为全国中药行业获新药证书最多、拥有发明专利最多以及推进中药国际化最为深入的中药制药行业科技领军企业。

学校注重将科学研究与产业经济相结合,做好做活中医药利用与转化创新这篇大文章。针对我国中药资源及其产业领域存在的药材生产与深加工产业化过程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剧等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段金廒教授领衔的协同创新团队率先提出并创建了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理论与方法技术体系,为促进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相关成果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中医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明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学校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中澳、中瑞、中法、中加等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科技联通、民心相通、资源互通等方面广泛开展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贸易、文化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医孔子学院,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健康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在传授中医药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坚持灵活而不是机械地、生动而不是生硬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与推介活动中摒弃冲突与对立,潜移默化地植入中国元素、展示中国形象、体现中国文化符号,寻求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共生和发展之道,其“融入生命生活”的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模式得到了我国国家汉办的高度评价。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世界一流中医药学科建设,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南中医人”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把中国特色融入世界潮流,用现代元素丰富中医内涵,以传承创新追求卓越发展。” (刘晓)

首发:

中国中医药报(2019年11月29日6版)

http://paper.cntcm.com.cn:51126/html/content/2019-11/29/content_620408.htm


发布时间: 2019-11-30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390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