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对大会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规格之高前所未有,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10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关于中医药的文件,明确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是指导新时代中医药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近日,国家发展中医药的一系列大动作,在我省中医药界引起强烈反响。江苏中医药发展状况如何?有什么短板需要拉长?格外引人关注。
江苏中医药人感触多多
“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最新动作和举措,是中医药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必将对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感言。
10月28日下午,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传达学习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报告会。“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和《意见》精神,最关键的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根本遵循。”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教授表示,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同时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现代药学、生命科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传统中医药学现代化、国际化。
全国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汪受传教授认为,中医药学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也有着应用自然资源、物理疗法服务民众健康的大量有效而实用的方法。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中医药工作者责无旁贷地应当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治已病和疾病康复中的积极作用。
“党和政府如此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中医药人迎来了最好时机。”南京市中医院院长虞鹤鸣感慨地说,中医中药在中国源远流长,而西医传入国内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西医提出的预防理论与中医的“治未病”不谋而合,西医的“个性化治疗”与中医的“辩证施治”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等等。《意见》为中医药的学科发展创造了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医人要潜心修为、传承发扬、创新提升中医药水平。
“只有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才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现如今,在江苏省中医院的诊间,经常可以看到痴迷于中医文化的各种皮肤的外国留学生。”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孙伟主任认为,当下中医中药发展迎来最好的时机。作为中医人要立足本职,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要把老祖宗的瑰宝传承好、利用好,造福广大患者。
中医药“江苏方阵”亮点多多
“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办中医院、成立中医院校的省份之一,拥有过我国第一批中医学部委员、第一批中医教村、第一批中医师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朱岷介绍,今天的江苏中医药事业,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据了解,中医五官科发源于我省,全国第一个中医儿科博士学位点也出自我省。目前全国共评出90位国医大师,我省现有6位。
国医大师夏桂成倡导的中医女性生殖节律理论,得到了全国妇科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意见》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社会发布。 “江苏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有很好的工作基础。”朱岷介绍,我省依托各级中医院在全省建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培训班、务实进修、比武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实际水平,目前全省超过9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医药技术方法。
“目前我省98%的基层医院有中医科。”省中医药管理局医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针灸、推拿、拔火罐、敷贴、熏洗、刮痧等“简、便、廉、验”的适宜技术在基层非常受群众欢迎。抽样问卷调查显示,72%的基层患者1年接受3次以上中医药服务。
今年8月下旬,我省启动了“全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力争用3-5年时间对全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轮训,要求在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推广27种中医药适宜技术和58种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诊疗方法,计划年底前培训不少于2000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拥有三级中医医院40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8所,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末,全省中医总诊疗人次6981.37万,占全省医院诊疗人次的19.69%;全省中医类医院入院人数180.98万人,占全省医院总入院人数15.42%。江苏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的规模以上企业80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超过20个。
中医药发展“短板”还需拉长
业界人士指出,江苏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存在短板,如中医药“治未病”未得到很好落实,中西医没有做到真正并重,中医医疗机构中存在着“中医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一批道地的中药材优势丧失等。
第六批全国中医药师承导师、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王佩娟感慨地说,《意见》对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的方针再次明确和提升,中医人一定要珍惜这一大好机遇,在做强中医及中医药科技创新等方面多发力。
“江苏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现代化中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产业数量和产值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但与西药工业产业相比,比重仍有待提升。”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认为,江苏中药工业产业具有绿色发展的良好基础,未来要更注重引领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包含生态价值在内的“优质优价”中药材价值体系,充分调动行业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切实把循环经济作为中药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段金廒表示,未来将继续带领团队紧紧围绕中药资源生产与加工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开展协同攻关、拓展推广应用,推动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助力我国中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吴承玉教授表示,只有把握住中医药发展自身规律,守住中医的根,熔铸中医的魂,才能使中医药学的千秋积淀成为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并走向世界。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蒋廷玉 通讯员 刘丹青
首发:
交汇点,2019年10月28日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1gbrNNeHwSzm4T4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