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论证会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中国社会科网讯(记者吴楠)如何从历史的视角审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和发展轨迹?中医药文化中的健康理念、养生智慧和治疗实践怎样深入到不同种族的思想文化体系?如何整合中医药文化传播各个要素,优化传播路径,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5月17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该项目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的近十位学者与会。

  据介绍,该项目将深入考察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探讨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度的话语体系、平台路径与方式策略。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在致辞中表示,该项目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对于“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并以此为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课题组专家能利用这样的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相关研究,为学科建设,乃至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许益军建议,首先,该重大项目一定要对标国家战略,彰显国家意志,在重大问题上进行突破创新;其次,课题组要加强协同攻关,统筹校内外各类资源,统筹开题和项目推进工作,统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使资源叠加整合,推动课题取得更好的成果。再次,希望课题组成员吸收和消化专家组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确保课题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该项目首席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张宗明介绍,该项目分设五个子课题,分别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历史规律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逻辑结构研究”“基于中医药译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构建与认同研究”“基于海外传播平台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研究”“基于媒介融合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分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郭刚,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朱剑飞,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晓红,副教授张洪雷。

  张宗明表示,本课题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研究的落脚点是“文化认同”,课题以文化认同为目标,以认同反馈为机制,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个环节,探讨影响中医药国际传播认同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构建高效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从而提高中医药文化国际认同度。

  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原副所长朱建平提出,研究中医药文化认同体系时,首先要对中医的学科性质有明确的认识。西医是生物医学,中医则不完全是,中医有科学的一面,也有文化的一面。所以如果用西医的价值观和科学观念来判断中医,则无法认同中医蕴含的文化。所以认同问题的出现也跟中医的学科性质有很大关系。其次,中医药文化传出去不仅与中医药的疗效相关,还与其安全性和国外的法律体系相关,在研究中都要考虑到。再次,中医药文化传播,要让人感到我们是来与你分享的,不是来占领市场的。

  朱建平提出,“在中医传到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提出经验和反思,是非常有价值的。”此外,在从翻译的视角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时,还要特别讲究翻译策略,注意中医药在国外传播的动态过程,并将中医所独有的内容翻译出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表示,开展项目研究,除了要打造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之外,还应注意保障项目顺利完成的外在条件,例如相配套的科研经费、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在课题将来结项时,提供的预期成果要量力而行,既要兼顾研究成果的数量,也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他建议,不仅要注重理论专著,还要注重以成果要报的形式提一些政策性的建言献策,发挥好智库的作用。

  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徐之顺提出,该项目抓住了时代契机,整合了国内优质的研究资源,充分发挥了南中医的优势。在未来的研究中,要解决这一课题所涉及的重大学术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发挥好高校的智库功能。具体而言,首先要努力建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认同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可引入一些较成熟的理论范式;其次要将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国家战略联系起来;再次在构建中医药国际传播认同体系时,更多考虑其实践性即可,不用再探讨其中的理论问题。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月清表示,在中医文化术语研究方面,可与南京大学双语语料库合作,避免再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其次,在研究话语认同、路径认同和媒介认同时,要注重借鉴中华艺术交流,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艺术普及交流的方法。再次,要注重对全球康养医学的考察,并试图将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全球康养医学结合起来;然后,不仅要关注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还要关注请进来的成功经验;最后,海外非汉文化圈和汉文化圈认同已有现状考察和历史规律的总结,还要补充在地方化发展的问题,如日本的汉方,韩国的韩医,越南的南药。最后,在认同主体方面,不仅要关注海外的中医传播主体,还要关注中国的中医传播主体。

  安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院长王键表示,这个课题意义重大,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该项目未来的研究成果,除了要构建一个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文化认同体系外,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这是一条主线,要一以贯之。他提出了七条建议:一是在研究中紧紧把握价值取向这个关键,要把中医药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着力强化中西医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二是要把握核心区域文化传播,要关注地缘文化的差异,塑造中医药在全球文化传播中的新角色。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作为体系,需要做整体设计,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不可能全面推进,只能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所以要选择好核心国家,核心区域,从而带动周边。三是要把握基本定位,即研究对象是中医药文化传播,而不是中医诊疗技术的推广。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把握好、保留好、坚守好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国文化融入国际文化体系;又要善于克服两个困境,一个是文化层面的困境,即如何使中药文化融入国际的语言文化体系,这不仅涉及语言层面,还涉及哲学、理念和精神层面;第二个是实践层面,要使国际社会在接受中医药文化的同时有切实的医疗保健效果的体验,要实行多元化传播思路,丰富文化传播的现代载体,找准文化传播的基本定位,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四是要把握传播的过程,中医药作为世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需要经历翻译、阐释、记忆、认同、表达和传输的过程,要让外国人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主体,所以需要不断增强内生的动力,力求在多元的世界价值体系当中赢得更多的肯定和认同。五是把握差异特色,从特色上认识差异性。道与器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要承认中西方医疗体系思维和实践方式的差异。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是对生命的一种人本的理解,一种人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六是把握多元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国际化与本土化要有机结合,力求通过体验感知、技术应用、价值认同、观念转变等多种传播形式进行文化传递。在文化多元化的全球背景下,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懈追求的精神,推动中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七是要把握课题贡献度。要构建五个课题之间内在有机的逻辑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目标上要一致,提高五个课题对项目研究目标实现的支撑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提炼升华,形成合力,提出有价值的、战略性的决策建议。

  张宗明表示,各位专家的评述非常到位,对课题未来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课题组成员受益匪浅,后续也将按照专家的意见对课题进行调整和研究。

  与会学者表示,该项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术价值方面,课题研究有利于拓展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深化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拓展国际传播认同理论研究;在应用价值方面,课题研究有利于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助推中医药国际传播;在社会价值方面,课题研究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首发: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5月21日)

http://ex.cssn.cn/zx/bwyc/201905/t20190521_4899940.shtml


发布时间: 2019-05-22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310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