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中国中医药报】沈澍农:做医史文献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沈澍农,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教师,2018年荣获“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党员”称号。2016、2018年分别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类)二、三等奖。

板凳宁坐卅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1982年,沈澍农从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中医专业继承班毕业,成为名老中医任达然先生的亲授弟子,曾跟随其门诊一年多,习得很多临床经验,这为他以后从事中医文献、医古文学问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出于对中医文献研究的热爱,他考取了上海中医学院的中医文献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南京中医学院工作,至今从教33年了。有人问沈老师,33年你都做了哪些事?沈澍农说:“教书带学生,阅文读书,写文著书。此外没有什么特别的。”

在沈澍农看来,教书育人做学问,就是一个大学教师的本分。他认为,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就是通过踏实的工作并取得业绩来体现的,这是履行入党誓词最朴素的方式。不过坚持33年伏身于案头、埋首于浩瀚文献进行研究,这种愿坐冷板凳的韧劲儿,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沈澍农所在的学科是“中医文献学”,他个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医古籍的解读。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古籍中存留着不少错误和难解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地运用校勘、训诂、中医药学等多门类知识,还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作为基础背景。一个古籍疑难字词的考释与校正,常常要通过查阅古今辞书和多种古籍来寻求线索与旁证;有时一个字词一时无法得以考证,有可能在头脑中积压数年,之后由于某种机缘获得正解。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文献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沈澍农开始科研生涯时,正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浮躁风盛行的年代。但是,沈澍农沉浸于自己的研究之中,一做就是30余年,无怨无悔。他说,做学术研究工作是自己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偶尔有一天没有接触专业的工作,心里都会有失落感。

藉着这样的辛勤努力,以及个人在语言文字与古籍文献方面的悟性,沈澍农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一个又一个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被攻克:

《金匮要略》第十一篇有脉“按之如索不来”句,历来的解释都是脉“伏而不起”“去而不来”,沈老师考“不来”是北方方言,是“摆”的前身。

《肘后备急方》治虐黄方用“金色脚鸡雌鸡血在”,既往无人知其何意。沈老师考当作“金色脚鸡雌雄无(無)在”,“无在”义为皆可,没有差别……

沈澍农的研究成果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林林总总,看似琐碎,却意义重大,关乎着中医经典理论正确理解与准确传承。沈澍农还最早系统地研究了中医古籍中的符号标记,最早开展了中医古籍俗字的系统研究,最早发现了古代训诂术语“音”的特殊用法……沈澍农所做的考证除了写在相关古籍的校注书中,还集中收载在他2004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医古籍用字研究》(同名书2007年出版)中,该论文(著作)破解了大量疑难字词,引起了中医文献界的关注。

2005年,沈澍农去日本访学,日本学者在学术讲座海报中称其为“医古文特别是疑难字辨识第一人”。

完成博士学业后,沈澍农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敦煌医药文献的研究中,又有很多新的发现,破解了许多先前未能正确解读的疑难字和疑难文献,并于2016年出版了教育部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一书,著名医史文献专家郑金生教授评价这项成果“达到了这一领域最高的研究水准”。

爱出本心向学子,专注教研长用勤

沈澍农认为,教育学生是自己身为人民教师的本分,他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第一位,在本科教学中投入了大量心血,踏实勤勉,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连续多年本科教学年课时量超过300。近两年,年过60的沈澍农已属延聘,虽然身体因多年伏案工作而常受腰腿病困扰,严重时难于上下楼,但他仍然坚持每学年至少给两个本科班上课,从未因病痛影响上课。沈澍农希望尽量发挥自己所长,让更多的本科学生多接触中医文献解读的相关知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学懂、学透中医。

在课堂教学中,沈澍农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做到专业知识教学和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沈澍农教的是《医古文》课,他精心研究本专业教学改革,认为医古文课程不应是普通古汉语知识的普及课,而应是“医的古文”,直接讲解中医典籍原文,让学习者更好地提高中医经典和其他中医古籍的阅读能力,让医古文直接为中医教育体系服务。由此确立了“医古文连同中国优秀文化有机融入中医教育体系”的主导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导引,用心摸索课堂讲授方案与课外作业设计,精选教学篇目和教学重点,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2012年,沈澍农被聘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规划教材《医古文》的主编,编写了强调医古文与中医药学知识紧密相关,重视中医药古籍特有字词和特有文章现象的讲述、从而更好融入中医教育体系的具有特色的第二版教材,其编写理念及质量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同。

沈澍农注重后续人才培养,主动向年轻教师传授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希望能帮助年轻老师迅速成长。近年来,他两度被聘为全国医古文师带徒导师,指导多名本校和其他高校的年轻教师。

他特别重视研究生带教工作。多年来,指导海内外硕博士研究生40多名。在带教过程中,他倾心指导,因材施教,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已有3名研究生取得教授职称,4名取得副高职称。

老骥伏枥志千里,初心永记无穷期

目前,沈澍农共出版专著和中医古籍整理著作30多部,校理出版了中医古籍《难经》《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重要中医古籍,每一部校注书都是同题材古籍整理中的精品;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破解了大量中医古籍疑难字词,并且在古籍整理的理论层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成果在国内外医史文献学界有较大影响。此外,他还多次应邀为多所高校和全国性中医古籍整理协作项目做中医文献学和文字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

作为一名医史文献学术界的老兵,沈澍农把专业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使命,以破解中医古籍语言文字和文献方面的难题为乐趣,每日伏案钻研,笔耕不辍。他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工作有广泛的了解和敏锐的观察力。用他的话说,做科研,就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既要有自己的专注方向,又要了解周边动态,在必要时调整研究目标。因此,沈澍农在研究中以中医古籍语言文字为主要目标,又根据工作需要广泛涉猎了校勘学、版本学、中医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医药领域中,以方书整理为主,也开展了中医经典、本草、针灸、各科著作的研究。

近年来,他相继完成了教育部社科课题、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简帛医药文献综合研究》子课题方药研究,2017年又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域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综合研究”并获得批准。这类高级别的课题全国中医院校迄今只获批6项,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有史以来获评的第2项。这项研究将对敦煌西域出土医药文献展开文献校录、中医学术、语言文字、医药文化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全面揭示敦煌西域医药文献群的学术价值。目前,沈澍农正带领他的团队和研究生投入这一课题研究。我们相信,沈澍农一定会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肖璇)

首发:

中国中医药报(2019年1月14日6版):

http://paper.cntcm.com.cn:51126/html/content/2019-01/14/content_612913.htm  


发布时间: 2019-01-15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630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