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健康报】让中医药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南京中医药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结硕果

本报记者张晓东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中医药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凝结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作为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需要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质量与水平。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中医文化为引领,从“ 人化”到“ 化人”,积极探索,锐意进取,着力构建具有南中医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凝练巩固学科特色优势,积极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为中医药院校领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智库”。

内化于心:

以文化人的“供给侧”改革

一灯如穗,三五对坐,沉心修学。这是一个周三夜晚,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囊读书会的活动现场。他们以“中医是什么”为主题,吸引了不同学科的师生参加,提前预习,相互探讨。通过这个活动,不少同学都开始阅读起中医经典书籍,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激发起了师生们的兴趣。

这只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校在讲授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学习,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医学本质。

该校善于将中医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1997 年,学校组织撰写了《杏林学子修身铭》,通过100 句朗朗上口的铭文,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医文化教育。随后,该校又出版了《杏林风范》,该书记载了108 位江苏省名中医的为人行医之道,学生人手一册,成为大学生医德医风和行医治学方法教育的蓝本。

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院长张宗明告诉记者,从2005 年起,该校陆续开设《中医文化学》《中医方法论》《中国哲学与中医》《中医文化导读》《中国传统哲学》等课程,主编出版了《中医文化基础》《中医文化导读》等教材,相关教学成果“ 医哲结合,构建自然辩证法教学新
模式”和“ 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医文化特质的院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
二等奖。

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推动文化育人的“供给侧”改革,将中医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扣思政课程教学要求与大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大力开展案例教学。学校还将一些精彩的案例汇编成册,出版了《高等中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教学案例》供同行业师生教学使用。思政课教师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学生社团为抓手,结合大学生专业需求,开展“上好一堂党课、带领一次社会实践、主讲一场学术讲座、指导一项创新项目”等活动,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和专业知识结合。《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研究—— 基于31 省(市)、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调查》《本草匠心,筑梦健康中国——中医药行业工匠精神调研》《中医现代化中的文化自觉》等学生论文分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 中医药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医疗技术与养生保健方法,中医药学离开了中医药文化的滋养,中医药的理论与技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策华说,为了加强中医文化研究,学校早在1994 年便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多项国家级社科重大研究项目接连诞生。

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以来首次中标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现代转型研究》,也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的第一次。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8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张宗明作为首席专家投标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体系研究”获批立项,这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内首个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的课题。南中医组建的“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团队”,入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入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医文化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也是全国首批独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1999 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是目前全国中医院校唯一的社科版学报……

外化于行:

从自觉到自信,强化中医药

发展责任担当张宗明向记者坦言,当前中医药学科发展目标不清、思路不明、路径摇摆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属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加强对中医药大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 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道路、理论、临床自信的基础。失去了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发展方向就容易迷失,道路就会摇摆不定。”张宗明认为,中医药文化自信一方面源于中医药确切的临床疗效,另一方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这是中医药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文化滋养与思想源泉。

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入挖掘与提炼中医药文化中蕴涵的哲学思想、医德理念、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与践行路径。通过对中医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内在一致性关系的把握,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激发中医药文化的现代活力。

张策华告诉记者,人文教育树立起全校的自信之风,也带动了全校学生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风气。如今,该校90%左右的本科生递交过入党申请书,绝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就会订立自己的发展规划;学生社团活动参加率、青年志愿者活动参加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率均达到100%。该校几乎所有在校大学生都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修身立德、服务社会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近期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生家长和外校考取该校的研究生的调查同样显示,严谨的学风、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这些社会评价的获得,是我校长期坚持与弘扬中医人文精神、加强学生文化与科技素质教育与实践的必然结果。”张策华说。

固化于制:

《中医药法》背后的智囊力量

2017 年7 月1 日,中医药人期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1983 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较早提出了制定中医药法的设想。30 余年后,梦想成真。《中医药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万千中医药人的努力付出,南京中医药大学便是其幕后的付出者之一。该校卫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田侃教授团队承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委托的“中医药立法名称问题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与中医药法律归属研究——以苗医药和中医药比较为例”等项目,研究认为“中医药法”这一名称更加符合中医药管理的现实要求,“大中医药”的概念已经普及且深入人心。最终,有关“中医药”的法律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得以进一步明确,助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一法律文件名称的确定。

田侃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2年5 月,江苏省政府已经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 省局共建”方式合作成立了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该中心负责中医药政策体系及重要的政策研究,以及中医药法律法规等项目研究,围绕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法律、政策、体制等宏观和瓶颈问题开展研究为全国中医药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经过多年努力,该中心已成为国家中医药政策法规的重要研究基地,更是成为专门从事中医药政策法规研究的智库平台。中医药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成立后,学校以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中医药政策法规研究团队,目前确定了四个研究方向,分别是中医药立法问题研究、中医药资源保护与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中医药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研究、中医药技术与政策法规评估研究。

田侃介绍,该团队近二十年来潜心于中医药立法研究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在中医诊所备案制、传统中医师管理、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临方炮制备案制、传统工艺中药制剂备案制等创新管理措施的可行性以及风险规避、中医药传统知识传承使用权、惠益分享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证,研究成果体现在《中医药法》诸多具体条款中。

比如,该校承担了“ 传统中医师法律规制中外比较研究”,认为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必须在法律层面确立其地位;承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立法重点问题研究”,认为医疗机构临床炮制中药饮片在继承民族医药传统、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弥补中药饮片不足及满足临床需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医院内中药制剂管理方面,主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需要突破原有的参照化学药的监管模式,简化程序。

据了解,该校共计承担了中医药立法相关课题23 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委托的相关立法课题11 项。为了保证《中医药法》颁布后的贯彻落实以及后续相关配套制度的落实,该校还承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释义研究等六项落实《中医药法》的下位法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在中医药政策法规评估学术成果方面,南京中医药大学申俊龙教授2015 年申报的《基于知识代际转移问题的国家“ 名医工作室”政策效应评估与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还承担了“ 中医院绩效评估研究”“ 中医院公益性的评价体系研究”等课题。徐爱军教授2018 年申报的《中医针灸技术失传和流传的人文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立项。

如今,该校已经成为业界智囊之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先后委托该校从事“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和传承人制度”“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及相关法律体系”“ 中医药技术秘密保护制度”“ 中医药知识产权利益分享的原理与制度研究”“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治研究”“ 江苏中药饮片安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制度创新”“ 中药饮片生产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研究,并陆续取得诸多成果。

首发:

健康报(2018年12月20日6版)  

  

发布时间: 2018-12-21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525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