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名医汪受传:中医儿科领域的“孩子王”

发布时间:2017-03-24 通讯员: ()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270

中新网南京3月24日电(钟意轩)“汪爷爷好!”来自南京的小朋友笑笑一来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就大声向汪受传问好,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这里了,和“汪爷爷”已经像家人一般熟悉。在这个小小的诊室里,少了点医院惯见的严肃和阴郁,多的是童稚的欢声与笑语。

年过古稀的汪受传教授从事中医儿科工作数十年,是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是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在患儿和他们家长的心中,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汪受传教授,更是和蔼可亲、朴素乐观、简单而富学者气的“汪爷爷”。他每周都要上5个半天的门诊,每次门诊都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患儿和家长。他的门诊患儿,有近一半来自南京市外,有远至云南、新疆各地慕名而来的求诊者,还有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儿科顽症求治者。作为一名医者,汪受传总有那么一种情愫,舍不得离开那些需要他的患儿,为了能够帮更多的患儿解除病痛,他至今还坚持在临床一线。

1970年,汪受传从南京中医学院(今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江苏省响水县双港公社的翻身大队,两年后,又被安排到公社医院做普通门诊医生。由于乡下的医疗条件差,县医院又在几十里外,有的农民的孩子就死在了送往县医院的路上,这深深地刺痛了汪受传的心,使他产生了钻研儿科的想法。在盐城纺织厂做厂医时,汪受传接触到广大的女职工和她们的孩子,在与她们的交流中,汪受传更感受到了社会对儿科医生的需要。1979年他毅然考取了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儿科研究生,师从名闻遐迩的中医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走上了专攻儿科的道路。作为江老的研究生和师承弟子,汪受传传承江育仁教授学术思想,加以阐释和临床应用,并注重研究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儿科面对的问题,促进理论创新。

“我在临床上始终坚持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尝到甜头。”七十年代,汪受传以温病学、伤寒学为指导治疗小儿传染病,在农村基层简陋的条件下挽救了数以百计危重患儿的生命;八十年代,独生子女增多,厌食症大量发病,他又专门研究此病,通过数年研究,在全国率先提出诊断标准、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案;九十年代起,抗生素大量应用,小儿细菌性疾病减少,病毒性疾病不断增多,他再次结合临床实践得出结论:要发展中医,必须抛弃中医只能治慢性病的观点,在急性病方面下功夫。为此,他以小儿病毒性肺炎为主要研究目标,悉心研究中医治疗急性病毒性疾病的方法……通过临证体验,他提出了一系列可用于指导临床的学术观点,这些观点,均源于中医传统理论,来自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切合当今儿科临床发病情况,多数已通过学术论文、著作得到推广。

汪受传教授在中医儿科领域的成就,使很多病儿远离了疾病和痛苦,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健康和欢笑。汪受传以自己对患儿如亲生后代的态度,实践着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格言。为了让患儿们能够得到及时诊治,不管多忙,汪受传常常舍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远道而来求医的病患加号,绝不会把当天的病人推到第二天。每次门诊加班一两个小时,对汪受传而言都是家常便饭。他的门诊总是那么繁忙,有些弟子刚跟汪受传抄方时,常常跟不上他的节奏,也受不了他工作的强度。他的一位博士生还记得,汪老师一个上午的门诊量常常是60多号病人,为了节省病人的就诊时间,汪老师坚持不喝一口水,不上厕所,不停地跟患儿家长交流,一直忙到中午一点多钟。这位博士生曾私下问汪老师:“这么多病人,您不觉得累吗?怎么精神还那么好?”汪受传说:“哪能不累,但病人信任我们,我们应觉得光荣,只要能很好地为病人服务,解除病患的痛苦,再多的累也值得!”(完)

首发:

中新网(2017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