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时代的中医药研究”学术沙龙在我校举办

发布时间:2015-11-23 通讯员: (基础医学院)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73

为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探索生物医药领域新的原始创新点,11月21日,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了“精准医学时代的中医药研究”学术沙龙。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华子春教授携学会的朱长生、徐根兴、邱蔚然、王书奎、李越希副理事长及何冰芳、吴金美、张玉彬、徐寒梅、潘英等10余名常务理事及理事代表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中药研究专家,就中国传统医学与当代生命科学的不同思维方式、对生命本质产生的某些共性认识及为进一步探究生命奥秘双方需进一步付诸努力的方向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学术研讨。

活动现场

著名养生康复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王旭东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中医:科学与文化的冲突与共生”的报告,为大家揭示了中医的科学性与文化性的双重身份。王旭东教授同时提出由于中医理论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生命科学家们在对传统中医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多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有效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更多地“验真”而不是“辨伪”,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探索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奥秘,并以此进一步指导临床。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唐于平教授作了题为“对青蒿素获诺奖的认识及给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启示”的报告,系统梳理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与社会贡献,并分析了该研究发现对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启示,即医学研究应重点围绕临床重大需求、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应重视个人的创造和贡献,及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原创性成果产生的重要性等。结合此事件,唐教授还对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出路及努力的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启发。

南京大学华子春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张玉彬教授及南京市第一医院王书奎副院长分别做了报告,与大家分享了各自在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及其他疑难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的经历,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李越希所长则就肿瘤生物疗法的国际最新动态及其研究团队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精彩报告。

本次学术交流既是一次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生命科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一次“整体论”与“还原论”思维的激烈碰撞,与会人员都深感倍受启发。相信此次学术沙龙对他们日后在研究工作中开拓思路,形成创新性思维将产生影响,也将触动中医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