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澄江针灸学派境外传播纪实

发布时间:2013-10-19 通讯员: ()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387

 

澄江针灸学派是以一代针灸巨擘、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承淡安为创始人,首批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以及邱茂良、杨甲三等众多代表性传承人为支撑,以探究和弘扬针灸学术为追求的现代针灸学术流派。上世纪前叶,面对官学失守、非科学责难等,学派众多弟子传人在承淡安带领下,慨然以复兴针灸绝学为己任,秉持兼容并蓄的学术风范,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致用思想,取石攻玉,纳涓成河,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确立了针灸高等教育新模式、开创了现代针灸临床研究范式,使得针灸仁术在华夏大地重发异彩,并洋溢于境外。

同祖国大陆一样,二战之前,针灸在香港也处于濒临灭绝状态。承淡安在无锡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以下简称研究社)之后,影响渐次远播,也吸引了粤港两地才俊追随,如卢觉非、卢觉愚兄弟,曾天治、谢永光等。

创办香港最早的针灸教育机构

曾天治(19021948),广东五华人。曾任教师,因家人叠遭病故,弃教从医。1932年春,辞去了佛山华英女子中学的教职,师从承淡安,专攻针灸。然而,学成归里后,却要面对“广州人士,不知针灸为何物?灸字多读作炙字”的尴尬。为此,他一面积极向朋友介绍针灸临床价值,一面对朋友推介来的病人精心治疗,并取得了“十九都获痊愈”的效果,因此医名日盛,并先后被广州汉兴国医学校、光汉中医学校聘为针灸课程老师(其间编著《针灸医学大纲》作为教材)。由于中医学校的针灸课时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本着“针灸不应私相授受,应公开研究”的愿望,曾天治遂自行在广州泰康路开设了“科学针灸治疗讲习所”,亦医亦教,推广针灸。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讲习所迁址香港,并易名为“科学针灸医学院”,成为香港最早设立的针灸教学机构。

与承淡安创办的研究社一样,科学针灸医学院也采用函授与面授并举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学验俱丰,辅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曾天治桃李满园,并为澄江针灸学派进一步向境外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香港针灸名家苏天佑、邓昆明、梁铁生、谢礼卿、吴石垣、庄树民,新加坡针灸名家萧憬我,广东针灸名家如庞中彦、伍天民、李千里,俱出自曾氏门下。其中,苏天佑、邓昆明、萧憬我、庞中彦、伍天民等人,又曾分别在香港、新加坡、广州及内地设班授徒,绵瓞更广。

成立香港第一个针灸学术团体

卢觉愚(1897-1981)出身中医世家,其祖以医名世,其父亦曾修药济人。幼年曾就读于香港公立英文学校,因此不仅中文造诣很深,而且精通英文。17岁时,因母亲患热病吐血不治,遂虔遵父命,拜师学习中医,四年卒业。1926年考入香港东华三院,担任中医内科医生。1932年参加承淡安创办的研究社函授学习。1938年出任东华三院首任中医长。卢觉愚不仅是一位伤寒名家,与谭次公、张公让同为20世纪30年代粤港地区中医科学化运动的先驱,而且也十分热衷于研究与传播针灸。1934年,他在《针灸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突眼性甲状腺病针效之研究”的论文,是香港针灸界公开发布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同年,他还根据承淡安编著的《中国针灸治疗学》,结合西医脊椎神经起止循行形状的插图,制成《关系针灸学术之经穴神经表解》,在医刊上发表。有学者因此认为,将针灸经穴与神经系统做出比较精细的对照,全中国以卢氏为第一人。依据研究社分社章程,193512月卢觉愚筹备并设立了研究社香港分社。这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针灸学术团体。

淞沪会战后,设在无锡的研究社暂停了一切业务活动。卢觉愚在香港设立了“实用针灸学社”,通过开办针灸讲座和培训,为港粤两地培育了不少针灸专才。

1970年,为继承承淡安弘扬针灸之遗志,传承其治学之精神,扩大针灸学术在境外的传播,部分澄江针灸学派传人在香港重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由卢觉愚任名誉社长,承门弟子谢永光任社长。该研究社不仅沿袭承淡安的办社模式,出版《针灸医学》会刊,开设针灸专修班,面向全球培育针灸英才,而且主动适应时代潮流,积极扩大与各国针灸同行的学术交流。1979年,该社改名香港中国针灸协会。

薪火传承,铸香港针灸中坚

承淡安再传弟子苏天佑、梁觉玄等学派后续传人,主动接棒,再传薪火,构铸了20世纪下半叶香港针灸的中坚。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工作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承淡安陆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主席,折射出政府对针灸的肯定与重视。内地对针灸的积极态度,也影响到香港。在此期间,陈存仁创办了中国针灸学院、邓悟隐主办的广中中医学院、方德华主办的汉兴中医学院,以及其他或独立设置、或由各中医师公会附设的中医学院,都先后开设了针灸班,加上一直存续的香港针灸专科学院(苏天佑创办于1940年)、邓昆明针灸学院(邓昆明创办)等传统针灸培训机构,香港针灸教育呈现百舸争流的热闹局面。而这些针灸班的师资,多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以最具规模的中国针灸学院为例,该学院虽由陈存仁主办,但院长及主讲教师则由邓昆明弟子梁觉玄担任,学院还同时聘请了香港针灸界的精英谢永光、邓昆明、苏天佑等担任特约讲师,他们俱为澄江针灸学派传人。由于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因此海内外学员纷至踏来。后来组成的中国针灸学会(香港),其早期会员多为该学院历届毕业同学。

20世纪80年代前叶,香港针灸学术研究团体主要有中国针灸协会、中国针灸学会、香港针灸协会、香港针灸师会、香港中华针灸医师学会等,这些团体多由承氏亲传或再传弟子主持。因此有学者追本溯源,认为香港针灸界实为由承淡安一脉繁衍起来的。也有专家指出,承淡安的精神和学术,一直对香港针灸的教育、医疗和研究起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辐射近邻,在台湾、澳门生根开花

由于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与文化渊源,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欧美、东南亚人士学习针灸,大多以香港为首选之地。他们或远赴香港,或请名师到本地开课授徒、设馆行医,进一步促进了澄江针灸学派在境外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临近的澳门、台湾地区,前往求学的弟子亦当不少。此外,上世纪五十年代,承淡安亲传弟子申书文(贡噶老人)前往台湾,一边弘扬藏传佛教,一边传播针灸医术,并出版了承淡安编著的《中国针灸学》(1969年)。1962~1972年期间,承淡安再传弟子苏天佑,曾往台湾,设班授徒。原澳门中医学会会长谭伯铭曾师事王珩光学习针灸,王珩光也是研究社的早期社员。这些事实,虽属鳞爪,但也可管窥澄江针灸学派对这两个地区的影响。此外,邱茂良、程莘农等承氏亲传及再传弟子,也都不乏源自这两个地区的衣钵传人。  

……

 

历史洪流,浩浩汤汤。诞生于学科危机时刻的澄江针灸学派,矢志于针灸学术的推陈出新和发扬光大,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苦心孤诣,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针灸复兴大潮,并且洋溢于境外,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文首发:

中国中医药报(20131018日第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