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6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组长、中南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陶立坚教授,认证专家组副组长、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曙光教授,认证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许超千教授,浙江大学俞方教授,中山大学周汉建教授,认证专家组秘书、成都中医药大学胡一梅教授一行6人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为期5天的认证现场考察工作。

汇报会现场
11月3日上午,临床医学专业情况建设汇报会召开。校党委书记乔学斌,党委副书记、校长程海波,校原党委书记、临床医学专业负责人程纯,副校长赵霞、孙秀兰出席会议。会议分两阶段进行,先后由副校长胡孔法、专家组组长陶立坚主持。
乔学斌代表学校对专家组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南中医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传承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同时,秉持“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理念,不断优化学科布局,积极拓展学科内涵,于201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着力构建中西医并重、融合发展的医学教育体系。此次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既是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质量的一次系统检验,也是我们系统总结、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学校高度重视此次认证,切实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全力配合认证工作,真实展现专业建设成效,本着实事求是、开放坦诚的态度,积极配合专家组的各项考察安排,全面、客观呈现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二是全力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深化医教研协同,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能力,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全力加强内涵建设,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专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以高水平专业建设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乔学斌讲话
陶立坚向与会成员介绍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目的、意义、标准和相关要求。此次认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22版)》为标准,通过座谈交流、参观走访、听取汇报、随机听课、调阅资料等方式对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诊断”,进一步挖掘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优势,查找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陶立坚讲话
程海波从学校概况、建设成效、临床医学专业情况三个方面作报告,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概况,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建设成效,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程、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成效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他表示,作为一所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的高校,南中医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临床能力与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形成“校级统筹—部门协同—单位落实”专业认证工作体系。在迎接认证过程中以评促建、持续改进,依托附属南京医院成立第四临床医学院统筹临床医学学科专业建设。

程海波讲话
专家组通过实地考察医学院、附属南京医院、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幕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教学单位并听取相关教学工作汇报,走访校史馆、图书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中心、学生宿舍、食堂、心理中心、“一站式”学生社区等相关单位和场所,与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医学院领导班子、教学委员会委员与督导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走访教研室,观摩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小讲课等临床教学活动,听课看课等方式对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医学院汇报会

附属南京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汇报会

教师座谈会

专家走访现场

专家查阅资料
11月6日上午,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意见反馈会召开,会议由余曙光主持。反馈会上,陶立坚代表专家组从宗旨与结果、课程计划、学业考核与评价等十个方面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反馈会现场
程海波代表学校对专家组的辛勤付出和悉心指导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学校将全面吸纳专家组意见和建议,从三个方面全力推进认证后续工作。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整改。严格对照认证标准,建立“三张清单”,实行对账销号,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深入践行“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目标。二是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深化与附属南京医院的临床教学联合体建设,强化临床教学同质化管理,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健全“院校—医院—行业—毕业生”四方联动的质量评价体系,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三是突出办学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坚持“支撑、交叉、特色”三位一体的专业定位,将大健康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中医药学科优势,推进跨学科融合,着力培养兼具现代医学素养和中医药智慧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