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程海波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彰显中国特色、守正创新学科理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学术根基和逻辑必然。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本体逻辑、理论体系和实践智慧,在全球医学发展格局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推动中医药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不仅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术原创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支撑。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构建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责任,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完善以学科体系为根基、话语体系为表达、应用体系为转化的知识体系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科技创新、公共健康等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医药教育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能力与水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策源地,深入贯彻教育强国战略,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战略目标,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痛点,积极推进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构建与系统性改革,系统回应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领域长期存在的3大关键难题。其一,学科体系碎片化,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与科技转化之间存在结构性断裂,影响知识体系的系统生成;其二,话语体系缺位,教学内容过度依赖现代医学表达范式,缺乏中医文化本体表达的系统建构;其三,应用体系工具化,知识传授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面向真实问题的转化机制。为此,学校在多年人才培养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以“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应用体系”三位一体协同构建为路径,以“三链汇聚、三维同构、三育统合”为实施策略,探索构建具有中医文化根基、现代教育理念和系统实践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知识体系,全面赋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人才支撑。
三链汇聚:打造“系统、融合、创新”的中医药自主知识学科体系新结构
所谓“三链汇聚”,就是要在学科链、知识链和创新链之间建立有机衔接和互动机制,形成从学科建设到知识生成再到创新转化的完整闭环。这不仅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走向系统化、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三链汇聚”为主轴,推进学科体系重塑与知识结构重构,着力在系统性、融合性与创新性三方面出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成长。
一是学科链整合,推动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与交叉学科互促共生的格局再造。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江苏“1650”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持续推进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调整,倾力打造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大主干学科”工程,发挥传统优势学科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坚实基础。同时,以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医学技术、公共管理、人文医学等为支撑学科,构建多学科协同发展体系,强化学科间的互补与知识支撑。学校还积极拓展交叉学科建设,培育中医养老学、中医气象学、中医人文学、中药合成生物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海洋中药学等新兴领域,并与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明确6个交叉学科的培育方向。以中医药学为底色,学校逐步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交叉创新、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学科建设由“单峰支撑”向“群峰竞秀”的转型。
二是知识链贯通,打造“宽口径、厚基础、本研贯通”的课程模块。在课程类型结构上,围绕中医药拔尖人才成长路径,构建覆盖通识教育、科研训练、实践课程、高阶创新、国际课程5类课程的体系框架。在基础课程体系上,加强科学精神类、社会认知类、国学经典类、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中医药基础等课程学习,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基”基础。在科研与实践课程建设上,设置科研创新训练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在高阶创新课程体系上,依托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和中药学专家资源,开发系列高阶创新课程。在国际化课程资源上,拓展海外交流项目与联合培养渠道,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中医药知识体系走向世界培养支撑力量。
三是创新链延伸,搭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知识共享平台。学校成立南京中医药大学交叉创新研究院,整合校内外优质学科资源,组建交叉创新团队,围绕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难题开展联合攻关。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方法,破解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的科学难题,诠释中医药现代科学原理。与此同时,学校还建设交叉联合实验室、校院(医院)联合实验室、创新转化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推动科研成果的加速转化,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2016年,学校成立了国内首个整合医学学院和整合医学研究院,开展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通过学科交叉协同致力于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通过创新链的延伸,中医药不仅能在理论上实现现代诠释,更能在实践中贡献解决方案,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全球医学发展。
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交叉创新研究院
三维同构:构建“有根、能说、可讲”的中医药自主知识话语体系新系统
“三维同构”是指在中医药知识话语体系构建中,将凝练维、表达维和传播维三者协同统一,在保证学理内涵准确性的同时,实现知识要素的现代转化与广泛传播。为体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展现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背后的中国文化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学校以建构中国自主的中医药知识话语体系为目标,推动话语概念体系、理论表达范式与知识传播体系,向世界传递中国中医药之声,促进中医药经验在国际范围的深度传播。
一是“凝炼维”的核心嵌入,构建有文化根脉的话语概念体系。立足经典内核,倡导一系列具有文化根基与当代意义的话语理念。“仁德、仁术、仁人”的“三仁”理念,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将儒家“仁学”传统与医者使命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仁德”指向医者职业伦理,强调“大医精诚”的道德传承;“仁术”聚焦中医思维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辨证求本”的临床智慧;“仁人”则着眼于全人教育,培育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理念已深度融入学校思政课程与专业教育,如《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增设“历代医家仁心案例”专题,《临床技能训练》融入“医患沟通中的仁术实践”模块,成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国医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周仲瑛等,在60年前主编《中医学概论》,首次将中医学的基本特征表述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中医学的“科学范式”进行了集中概括。近年来,学校通过中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推出一批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指南、研制中药饮片制备和智能制造标准、开展中医学派流派研究传承等,不断做出新的探索。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中国医学”的倡议,提出“中医药是大股东,西医药是重要合伙人”的生动表述,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科学范式进行阐释,在医学界、科技界引起了积极反响。在整合医学学院实践中,以中医整体观为主导,整合现代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中国医学”新范式。这些概念既植根经典,又融合现代科技,成为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支撑。
二是“表达维”的融合创新,深化以中医药为主体的理论表达范式。在符号与术语标准化层面,学校推进“AI+知识图谱”课程建设项目,首批18门智慧课程建设围绕知识图谱、问题图谱与目标图谱展开,用可视化符号和结构化表达方式重构中医术语与经典概念的现代表述体系。在理论命题现代性转译层面,继承中医“整体观、人本思想”等核心理念,构建以器官系统整合为核心框架的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模式(AI-PBL)教学模式,破解PBL课堂中知识点碎片化、讨论内容割裂等问题,推动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教学逻辑的深度融合。在实践路径实验性转换层面,推进“医案大数据与师承教育研究”。通过名医医案分析与数据挖掘,将传统临床经验转化为可复制教案和系统教学模型,实现传统经验知识向现代教学理论的转化。
三是“传播维”的立体化渗透,拓展中医药话语叙事的时代影响力。话语叙事影响力是话语体系的“扩音器”,需构建“本土认同—国际对话”的双向传播网络。在校内,学校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以讲坛、研讨会、工作坊形式,鼓励学生以经典诵读、临床诊疗经验和科研见解为基础,进行中医药叙事表达。通过构建“讲经典、讲临床、讲科研”的叙事结构,提升中医药表述的文化穿透力与公共传播力,培育兼具专业素养与传播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设置经方辅修课程班,强化学生中医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同时,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传播路径,以中医药为媒介,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高质量建设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中医孔子学院和中医药海外中心,办好国际经方学院,深度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中文+中医”品牌效应不断彰显,为中国理论走向世界提供中医范式和表达平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跟诊经方名师黄煌教授
三育统合:塑造“知、能、用”一体化的中医药自主知识应用体系新模式
“三育统合”是指在构建中医药自主知识应用体系的过程中,聚焦文化育知、实践育能、岗位育用递进层次的系统化设计。唯有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运用,方能推动中医药学术生命的延续与创新。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着力打通从课堂到科研、从校园到临床、从学习到实践的多重通道,强化知识迁移与能力转化,重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知识的应用体系,为学生成长为知识学习者、创造者与转化者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文化育知,强化价值引领与医德涵养。传统中医文化的继承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南京中医药大学贯彻“三仁”教育理念,通过中医文化浸润和系统传承,使学生理解、掌握并内化中医药的知识体系、理论精髓与文化内涵,包括经典医学知识、思想理念及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精诚计划”引领下,学校以服务人民健康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中医药文化为土壤,通过经典学习、思想熏陶与文化认同,实现从知识输入到文化认知的升华,既包括显性的理论积累,也涵盖隐性的精神体认,为学生构建“有根、有魂、有脉络”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能”与“用”奠定坚实基础。依托中医文化研究院,学校联合全国中医药文化精英力量,系统挖掘中医文化宝库中的思想精华。以国家首批中医文化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挖掘中医文化学术内涵,并将其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编纂《中医文化导读》《中医学文化基础》《中医文化学》等教材,推动中医文化在教育语境中的系统内化。通过“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引导学生汲取名医经验智慧,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将“仁爱”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血脉。2021年以来,学校相继举办了中医经典名方开发与培训、中医经典大讲堂、中医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形成了学习经典、守正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是实践育能,建构基于真实问题的能力生成机制。学校面向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药学本研贯通培养项目,探索“通识书院基础培养—专业书院卓越培养”的递进式路径,组建由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国医大师等分级领衔的师承教学团队,将师承教育渐进、有序融入中医人才培养全过程。大一阶段依托淡安书院,强化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学习,开展岐黄之道、科学之光、悦读经典等教育项目,注重家国情怀、人文素养与专业自信培育;进阶阶段进入专业书院,仲瑛书院、云翔书院和橘泉书院分别面向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突出经典活化、临床思维、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资源,将其作为青年学子参与临床实践的主阵地,并成立了附属医院教学联盟,构建起学校规范与医院管理相融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通的“三融通”体系。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设计强调综合设计性教学理念,并增加课外指导性自学环节,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新生“研究生科研助理”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以大学生“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岗位育用,实现教学、科研与服务的贯通转化。在医教协同上,率先成立附属医院教学联盟,统筹、调配、整合和优化3所临床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教育教学资源,建成全国同行院校中最大的医教协同育人共同体。制定并实施《附属医院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床边教学实施方案》,联盟单位统一目标定位、建设标准、组织管理、教学要求和质量保障,形成培养中医本科人才的强劲育人合力。在科教融汇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全国率先开展“4+5”本博连读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确保科研资源高效转化为教学优势,教学需求精准对接科研前沿,以培养“卓越科学家”为协同育人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在产教融通上,以产业需求为牵引,联合先声药业、康缘药业、扬子江药业等企业,着力打破供需壁垒,先后创建先声商学院、康缘产业学院等,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教研产用”一体化育人平台,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张伯礼院士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开展讲座
南京中医药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课程新形态,深入山野实地考察中草药性状、形态
通过“三链汇聚、三维同构、三育统合”的整体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逐步构建起以中国逻辑为理论根基、以中医立场为学科支点、以国际视角为实践导向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自主知识体系,形成学科建设、理论表达与应用转化的良性互动,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学术自觉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中医药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可以预见,随着中医药自主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医药不仅将在服务健康中国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将在世界医学舞台上展现更加鲜明的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9月29日第7版
https://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5-09-29&pageId=56a07940-a98d-4159-84ed-b6c7698aa74a&pageIndex=7&cid=1&articleId=b3925c46-f6d1-4e34-b96d-b2796283cf06&articleIndex=1&siteId=10&siteName=zgzy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