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凯) 7月29日,《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岷当归》(GB/T 45190—2025)国家标准宣贯会在甘肃岷县召开。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归口部门为农业农村部,标准的实施日期为8月1日。
顶尖团队携手,铸就道地药材国标
该标准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严辉团队领衔,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郭兰萍团队、甘肃中医药大学晋玲团队,以及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多家权威机构长期合作、共同起草制定。作为我国围绕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过程制定的首项国家标准,它的诞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可为规范道地药材生产、提升道地药材品质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千年“血中圣药”,亟待标准护航
当归,源自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凭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卓越功效,素有“血中圣药”的美誉。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拥
拥有长达1800多年的当归种植历史,“岷当归”以其上乘的品质和显著的药效,深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与赞誉。
目前,岷县的当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以上,年产值约70亿元,不仅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当归的生产区域逐步向甘肃省内的临夏、武威等地,以及青海、云南、四川等地扩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各地在当归的栽培、加工等环节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长期以来,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各地在栽培、加工过程中技术不规范现象频发,导致当归药材品质参差不齐,其道地性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岷当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十年深耕,奠定标准坚实根基
近20年来,段金廒教授团队始终专注于道地药材“岷当归”的品质形成机制和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赓续接力,积累了深厚的科研成果。团队成员不畏艰辛,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大量实地调研和实验研究,为该标准的起草、发布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 岷当归》国家标准对岷当归道地药材的生产程序进行了明确界定,详细规定了产地环境、种子种苗繁育、田间管理、病虫鼠害防治、采收、产地初加工和包装贮藏等各个阶段的操作规程,同时描述了生产记录与档案等追溯方法。该标准的出台,为岷当归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标准指引,对于保障药材品质、擦亮“岷当归”的金字招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树立行业标杆,助力产业升级发展
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依托在中药资源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卓越实力,联合相关同道,为全国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树立了标杆和示范。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高品质方向升级。
展望未来,段金廒教授团队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道地药材研究,依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有序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团队将为实现中药源头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古老的中药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8月7日第7版
https://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5-08-07&pageId=b9647259-8336-48e3-ab0f-8b75fcbea085&pageIndex=7&cid=1&articleId=69f9f252-a307-4f63-ba00-fecc706479f0&articleIndex=2&siteId=10&siteName=zgzy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