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我校召开第11期“书记面对面”座谈会,校党委书记乔学斌与科技工作者代表围绕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现场
会上,贾立军、徐爱军、张峰、刘武昆、韩欣、林炜、王明强、李文林、沈澍农、申俊龙等依次发言,大家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就进一步提升我校科技创新水平谈想法、提建议。
与会人员交流发言
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乔学斌就推进学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开创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提出要求。一要坚持深化改革,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必须直面痛点堵点,把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解决科技创新激励措施不到位、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制约瓶颈。以制度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双轮驱动”,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高质量“有组织科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需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统筹整合校内科技资源,优化科研布局,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组建跨学科团队、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形成科研集群力量,围绕中医药领域“卡脖子”问题和关键技术持续发力。要把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位置,鼓励支持科研人员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不断强化基础研究,解决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没有搞清楚问题。三要坚持需求导向,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要从源头着手常态化访企问需,广泛了解行业动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定期发布“需求清单”,指引科研工作者主动出成果、转成果,开展精准化供需对接,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积极推进中医药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实体化运营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服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要坚持统筹兼顾,推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具体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将其打造为学校科技创新的“增长极”。顺应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统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构建互为支撑、协同创新的科研生态,推动科研范式从单一学科突破向系统集成创新转型。强化资源互通共享,支持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团队联合攻关复杂科学问题,以“硬科技”与“软实力”双线并进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乔学斌讲话
乔学斌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科研一线加强调研,积极筹备召开全校科技创新大会。以大会召开为契机,全面总结近年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认真分析形势、查摆问题,制定出台“少而精”务实管用的制度措施,擘画未来一段时间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蓝图,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南中医力量。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曹鹏就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出工作建议。党办、科技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国资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