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20年接续传承,道不尽国医大师的“精神引领”

发布时间:2024-11-01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程慧娟浏览次数:18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全国1486名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入选。记者查询发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国医大师周仲瑛名医传承党支部”名列其中。

中医学泰斗、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是我国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也是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见证者和领路人,在中医临床诊疗、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医大师周仲瑛名医传承党支部”则以党建带业务,结合团队所在平台的传承创新工作特点,点亮“红色基因”,让国医大师的仁心仁术引领一代代学子前行。

一个支部:“三传工程”服务患者,辐射基层

“我们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党支部,2019年成立,2022年更名为‘国医大师周仲瑛名医传承党支部’。”国医大师周仲瑛名医传承工作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叶放教授介绍了党支部的由来,他说,支部以国医大师周仲瑛命名,就是想以国医大师周仲瑛一生为中医临床、教育、科研与学术作出贡献的精神与经历为引领,赓续其身上的精神品格,传承其治学治病经验,真正做到引导广大师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砥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近年来支部围绕传承人才培养、传承学术科研、传承医疗服务打造了“三传工程”,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同时服务患者,也带动基层医生和本校硕博生成长成才。2024年获评“江苏省样板支部”。

实际上,这些工作并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而要追溯到近20年前。

早在2005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以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周仲瑛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研究”为契机,正式成立了“周仲瑛名医工作室”。201011月,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室正式更名为“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

20年来,工作室老、中、青三代接力传承,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30余项,获相关专利授权20余项,新药技术转让2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多篇被评为F5000、高引论文等;出版学术专著20部,获各类科技奖励10项。

以工作室为核心,传承工作不断“开枝散叶”。为破解临床“疫病”与“肿瘤”等重大急难病的诊治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验方重点研究室、江苏省肿瘤协同创新多个省部级研究平台相继成立,“齐头并进”,先后承接了国家与省内相关重点重大项目7项。为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患者,发挥传承工作对基层诊疗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工作室为中心,又相继在各地建设周仲瑛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站,让数以万计的基层中医人从中受益。

一个系统:病案数据还原思想,教书育人

病案是中医学术传承最直观鲜活的载体。

2005年工作室成立起,周仲瑛的学生们就开始了病案整理工作。即便2000年以后,周仲瑛门诊时已有学生在一旁跟诊将病案输入计算机,当时仍有近4万份纸质病案等待整理,学生们一一复印誊抄,将其转化为电子病案。

工作室老师冯哲如今已经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教授,2007年他攻读硕士学位时,就是参与病案整理的学生之一。“那时只觉得病案非常珍贵,难得一见。但对于怎么研究病案、研究后能进一步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太多认知。”

随着他自己开始临床和研究工作,才慢慢意识到,原来每一个经典案例都是这一类病证的一个诊治“样板”。同类病证,按照周老组方来治疗效果最好、安全性最佳,在拆方研究与应用的时候,发现无论怎么拆方,都不如整方好。“我才意识到,周老的案例中有太多值得进一步探索和解析的内容。”冯哲说。

为了挖掘病案中的隐含知识,工作室团队先后经历了从病证类案探索周仲瑛特定病证经验处方组成,到从浩如烟海的病案中还原周仲瑛的思想的不同阶段。2009年起,工作室即与清华大学团队建立合作,不仅探索了医案分析挖掘的不同方法,还借助现代技术建立计算机诊疗辅助系统,将病案信息、周仲瑛编写的论著等一众资料电子化,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最终形成“周仲瑛名医病案知识数据库”与“国医大周仲瑛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

“怎么让计算机系统,无限接近周老本人的诊疗思维,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叶放说,“人机结合,以人为主”是我们秉承的核心思想,无论技术如何变化,设计系统的人和使用系统的人才是最为核心的。计算机只能辅助提供近似周老思路的医疗方案,但最终如何选择和调整,还要靠医生本身。

在叶放和冯哲看来,周仲瑛教授如同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一代代学生们不断汲取营养,又育出新的枝丫。

根据周仲瑛的病机辨治理论学术体系,数十年来,如今已有多个不同团队基于“瘀热”与“癌毒”等病机,围绕“疫病”与“肿瘤”等急难病同时在开展研究。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教授吴勉华又根据放射性损伤问题开辟了新的领域。“仅周老8万份病案中就涉及80多种常见疾病,每种疾病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毫不夸张地说,对周老思想的传承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一个故事:中医大家责任担当,接续传承

202310月,周仲瑛仙逝。但他2014年亲自提出的“点滴积累,狠抓苗头;多维视角,提炼经验;多个环节,总结规律;系统整理,传承创新;实践检验,推广应用”仍被工作室奉为圭臬。

冯哲记得,一次他在临床中遇到了一个反复咳血的患者,患者辗转多家医院都没能得到改善。在看诊时,冯哲应用周老的瘀热理论辨治,没想到患者的咳血很快得到解决。他解释,因为以往遇见咳血的患者,医生多从滋阴清肺、化痰凉血的角度做治疗,担心使用过强的化瘀的药物会增加出血。但这位患者诸多表现提示其存在瘀热的病变,依据周老的瘀热理论,使用周老常用的桃仁承气汤后,患者的出血情况果然得到了控制。“周老的理论常读常新,一个个鲜活的病例提示理论价值历久弥新,一次次实践验证证明其方法的有效性。”

除周仲瑛的学术思想外,他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在学生们中间。上世纪70年代,江浙一带暴发流行性出血热,周仲瑛临危受命,亲自带领团队与弟子深入疫区;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2020年新冠疫情……每一次大疫大考,周仲瑛都亲自指导一线团队与弟子,齐心抗疫,给出中医辨治方案。

叶放记得,2003年非典后,周仲瑛带领团队对多种急性病毒感染导致的外感热病进行系统研究,首次提出“到气就可气营两清”理论。在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开展甲流辨治方案研究中,提出“表里双解,汗和清下四法联用”辨治思路。新冠疫情暴发后,周仲瑛从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借鉴,根据新冠特点稍作调整,很快给出防治方案。“周老时常教导我们在医教研工作中要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他坚持不懈地对疫病的理论与临床持续开展研究就是很好的榜样,有了平时这些工作积累,一旦发生疫情,就能够第一时间进入疫区,服务临床一线。”叶放说。

这些事迹,都根据思政课程建设方案,融入团队成员开设的硕博课程中,将中医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名医师德医德、仁心仁术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深化对中医药专业的学习热情,强化中医药人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目前思政课程每年都有二百多名学生选修。

谈到后续工作重点,叶放说,以实施“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团队将围绕“三传工程”,继续推动传承临床、研究与教学工作,并与昆山、如东等地基层中医院开展党建联建,通过中医药传承临床与研究向基层的下沉,以及中医药临床与研究能力提高培训课程的在基层的开设,使传承不断延伸到基层,做更多转化,推动科技赋能和深化实践育人获实效。(记者:蒋明睿)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242bdde4b0458dc38cf3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