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药最根本的任务,是彰显中医原创思维,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中医药人才
◇学校始终把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注重“大医精诚”的中医人文精神教育和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了“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传统
◇以中医药为媒介创新话语叙事,“中文+中医”国际传播的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195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南中医”)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正式成立。
编写我国中医药第一版适宜课堂教学的现代系统教材、第一套教学大纲、第一份教学计划,向全国其他中医院校输出第一批师资,南中医探索构建高等中医教育最早的教学体系,形成如今高水平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的雏形,为中医教育由传统师承模式转向院校教育模式作出开创性贡献,被誉为“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站在建校七十周年的新起点,如何建设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医药学科,如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医药智慧和担当?带着这些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程海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2024 年 4 月摄) 南京中医药大学供图
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瞭望》:你从学生、到老师,再到校长,在南中医学习工作了三十年,在你心目中,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程海波:南中医肇始于响应党和国家传承发展祖国医学的号召。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后,一大批中医名家荟萃金陵,艰苦创业、从无到有,探索构建了高等中医教育最早的教学体系。1958年,南京中医学院扩建挂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校之初的这段岁月,为学校注入心怀“国之大者”、敢为人先、担当奋进的精神内核,后来一直被代代南中医人赓续。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七十载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仁德仁术仁人”的“三仁”教育理念,培养出吴以岭、仝小林、肖伟等七名院士,周仲瑛等14名国医大师,培养了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以及数十万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力军。
南中医的校训是“自信敬业”,我打入学起就铭记在心头。这四个字既是每一位南中医人的真实写照,更是对我们传承好、发扬好中医药的激励和劝诫。
中医药学是最具中国特色、最具原创优势、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学科之一。在《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中,中医药长期位居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列。保护和传承好中医药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和历史责任。南中医传承发扬“摇篮”精神,始终以发展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为己任,以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为主题主线,守正创新,守根立魂。
培杏林育仁人讲好中医故事
《瞭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南中医有何独到的探索实践?
程海波: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南中医创校伊始,最主要的优势是大师云集,最重要的贡献是培养输送人才,是以大师育名师、以人才育英才。学校工作千万条,培养人才第一条,育人为本、得人则兴,过去是这样,未来发展也是这样。
传承中医药最根本的任务,是彰显中医原创思维,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中医药人才。南中医在培养中医药人才的过程中,始终把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注重“大医精诚”的中医人文精神教育和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了“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传统,近年来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教材建设、课程体系、临床实践、科研创新以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保持在行业领域的优势地位,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统筹推进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澄江学派等江苏中医流派的研究和建设,推动江苏中医药人才“高地”再拔“高峰”;构建“课堂-门诊-中医经典病房”融合的学、用、悟渐进式教学模式,设置经方辅修课程班,强化学生中医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2016年,学校成立国际经方学院,把中医经方的好故事讲到全世界。
以中医药为媒介,南中医创新话语叙事,牵头14个国家的17所中医孔子学院(课堂)成立全球中医孔子学院联盟,联合发起成立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中文+中医”品牌效应不断彰显。
目前,南中医已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院所合作,建立2家中医孔子学院和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开展了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我校联合瑞士中医药中心创办的瑞士中医药大学是瑞士官方唯一认可的中医药大学,也是欧洲第一所可授予中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独立中医药大学。
我们注重将科学研究与产业经济相结合,做好做活中医药利用与转化创新这篇大文章,提出并践行中医药发展命运共同体理念,与15家附属医院、3家附属药企深入推进医教研、产学研合作,与包括学校附属康缘药业在内的70多家江苏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企业结成紧密产学研协作关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学校与民政部、江苏省民政厅共建全国首个本科起点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成立全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院校联盟,编撰全国首套专业规划教材,构建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学部制改革,探索医文、医工、医理等交叉学科背景医学教育新模式,增设养老服务管理、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医学信息工程等新专业。
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南中医力量”
《瞭望》:站在七十周年新起点,南中医将如何作为,奋勇前进?
程海波:未来五年,我们将坚定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攀峰、创新驱动、开放协同、文化引领”战略,统筹推进“五大牵引性工程”“四大攻坚类行动”,让中医药学科实力更加雄厚,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专业体系更加健全,质量至上的育人体系更加先进,追求卓越的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更加突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成效更加彰显。
我们将实施“双峰打造”工程,巩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通过中药学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中医学学科登峰行动,打造中药学、中医学两个学科高峰。深化学科特区建设,汇聚中医药战略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围绕中医药关键领域研究的交叉融合创新团队,研发一批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与高水平附属医院协同推进中医学学科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中医优势专科,促进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加快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进一步优化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布局。
我们将实施“双培聚才”工程,不断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引培并举,全力突破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短缺的瓶颈。大力引培高层次领军人才,启动“院士后备人选培育项目”“杰出科学家扩增项目”“名医大师辈出项目”,着力打造三至五个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培育传承创新团队和交叉创新团队。
我们将实施“双力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双提升,塑造学校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新时代“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加强科教融合,深化医教协同,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中医药基础理论诠释、重大疾病防治的临床循证评价及中药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等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开展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
我们将实施“双高协同”工程,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附院同心同向、协同发展,打造人才培养、学科专科、科学研究三个共同体。建设附属医院教学联盟,优化临床科室设置,设立全省附属医院虚拟大教研室,推动优质临床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以学科引领专科、以专科支撑学科,在各附属医院设立一批临床专病研究院,基于优势病种凝练临床科学问题,围绕重大疾病开展协同攻关,探索开展“学科专科双聘”的新型管理模式,创新“校聘院用”人才工作机制。
我们将实施“双引赋能”工程,发挥一流党建铸魂引领力和文化建设赋能内驱力。将文化自信融入南中医人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为事业发展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高质量建设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中医孔子学院和中医药海外中心,办好国际经方学院,深度参与中外人文交流和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彰显南中医担当与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需要高校展现更大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大有可为。
传薪七秩,奋进一流。南中医人将坚持弘扬老一辈南中医人的奋斗奉献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同心同向、砥砺奋进,接续推进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采写记者:刘兆权 张展鹏 陈席元 朱筱)
来源:《瞭望》2024年第42期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229855?d=134da74&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