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院协同“一盘棋”

发布时间:2024-10-09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程慧娟浏览次数:91


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校院“双高协同” 高质量发展大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双高协同”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启动临床研究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南中医’)坚持大学和附属医院‘一盘棋’‘一家人’,深化医教协同,科教融合,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做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药学、中医学两个学科是我们必须攀登的高峰,引领中医药走向世界。”该校校长程海波如是强调。

近年来,“南中医”扎实推进“双峰打造”“双高协同”等“牵引性工程”,助推医教研深度融合,全力促进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附属医院协同发展,倾力打造中药学、中医学两个学科高峰。从办一流医学院校和一流附属医院的共性规律出发,“南中医”积极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学科专科、科学研究三个共同体,全力促进学校、医院协同高质量发展。

五大“牵引性工程”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七秩芳华,弦歌不辍。从最初的“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到如今成为教育部、江苏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再次入围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70年来,“南中医”始终秉持着“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精神,围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目标,不断书写着中医药教育的华章。

“培养中医,提高中医”,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这是“南中医”建校的初心,至今从未改变。步入新时代,“南中医”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契合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以卓越的教育与科研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20239月,“南中医”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会上提出,未来5年,学校将聚焦事关大局全局、涉及多个领域的重要工作,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进五大“牵引性工程”,发挥其引领性和示范性作用带动整体发展。其中“双峰打造”工程是指巩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倾力打造中药学、中医学两个学科高峰;“双高协同”工程,是指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附院同心同向、协同发展,构建大学与附院新型发展关系。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恩超介绍,无论是中药学学科培优行动,还是中医学学科登峰行动,学科建设水平再提升的巨大潜力要注重发挥大学和附属医院的协同作用,“双高协同”工程正是要构建大学与附属医院新型发展关系,从而有力支撑中医药学科的发展,促进学校和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肾内科主任医师,周恩超在学校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任职多年,且担任中医内科肾病学教研组组长,他深知医院发展的需求。作为“双高协同”工作的牵头人,他不遗余力地推进校院双方的合作。

20244月,周恩超走访昆山市中医医院等4家医院,调研推动“双高协同”促进校院高质量发展情况。他指出,在校院协同关系的构建上,大学和医院同气相求,没有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就没有一流的中医医院,反之亦然。各家医院要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学校将在学科融合、医教协同、临床科研、资源共享、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化校院合作,推动“双高协同”工程落地落实。

511日召开的校院“双高协同”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举行了“南中医”临床研究院启动仪式、“南中医”校院共建联合实验室授牌仪式,为院校协同发展吹响“集结号”。

早在2017年,“南中医”成立附属医院教学联盟,深化医教协同工作内涵,明确医教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各附属医院形成合力。联盟由学校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牵头并负责组织工作,第二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常州附属医院、徐州附属医院、苏州附属医院、泰州附属医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其他附属医院为成员单位。

20245月,“南中医”面向学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启动临床专病研究院遴选工作。临床专病研究院的设立旨在以学校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提升中医药临床专病诊疗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的目标是一家医院要有一所专病研究院。”周恩超说。经过两轮的线上线下严格评审,已经完成专病遴选工作。

大学和附属医院启动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与6家医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双高协同”“双峰打造”等“牵引性工程”的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双高协同:实现1+12”的共赢局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研究项目,是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重要渠道。

2018年起,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连续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有所斩获。2024年更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及面上项目方面实现了双突破。

这项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南中医”的指导。

“大学对医院的帮助由来已久,是全方位的。”昆山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彭志坚介绍,目前该校与“南中医”开展横向合作项目 2 个,引进“南中医”专家团队 4个。

其中,陶伟伟教授团队为医院青年人才定期开展科研技能培训。在该团队指导下,该院科研人员发表高质量SCI论文6篇,团队辅导医院闵氏伤科立项苏州“科教兴卫”青年项目1项,脑病科、内分泌科立项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项目2项,肾病内科、肛肠科立项苏州科技项目2项,肿瘤科立项“南中医”校基金1项。在陈志鹏教授团队指导下,医院开展了传统中药制剂的备案制工作,目前已在全院重点专科及名老中医工作室临床常用的验方效方中遴选出4个中药方剂,开展中药备案制研发……

目前,昆山市中医医院与“南中医”系统创新“校聘院用”人才工作新机制,联合培养科研型博士后。

昆山市中医医院与“南中医”在人才联合培育、科研共同体打造上的有益尝试,正是南中医“双高协同”工程的生动缩影。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医学学科、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传播与应用,呼唤高校和附属医院结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关系,充分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融合联动,让医疗一线对高水平医学人才和先进医疗技术的需求,迅速转化为高校加强一流人才培养、推进高水平科研的动力和目标。

响应时代发展要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南中医”实施“双高协同”工程,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附院同心同向、协同发展,构建大学与附院新型发展关系,实现“1+12”的共赢局面。以高水平大学引领高水平医院建设,促进附院临床科研能力、中药新药创制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以高水平医院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中医学学科争创一流提供战略性支撑。

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医院建设,两者应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南中医”深化医教协同,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

将诊室变为课堂,“南中医”坚持“患者是最好的老师、诊室是最好的课堂”理念,发挥医院中医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学校附属医院设立经典病房,建设好、利用好临床病例案例数据库,完善教学门诊、教学查房制度,支持引导学生在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将临床科室作为教研室,“南中医”成立学校附属医院教学联盟,围绕人才培养整合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建设全省附属医院虚拟大教研室,积极构建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整合课程体系,推动优质临床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设立临床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支持学校附属医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临床教学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医院协同,并非易事。为了更好实施“双高协同”工程,“南中医”在“融合协同”上做文章,从三方面着手创新科研模式,着力打造科学研究共同体。

在科研共同体打造上,“南中医”与附属医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先例。2023年,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陈玉根教授与学校杨烨教授联合申请的科研项目,实现了学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与基础联合申请重点专项立项。附属常州市中医院与学校药学院炮制学科的科研团队合作,梳理挖掘孟河医派的特色炮制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炮制的科学内涵,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基金的资助。2021年以来,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共获科研项目25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重点研发(社会发展)项目1项,省自然项目3项,获批数量位列全国县级中医院第一方阵。

“未来,医院将继续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集聚高等院校优势资源,搭建多维度科研平台,深入实施‘金杏青年科创启航计划’‘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建设规划’,积极构建科学合理、高质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在科创领域为‘健康昆山’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彭志坚说。

为了让“双高协同”工程顺利实施,“南中医”成立医院发展管理处作为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学校附属医院的日常管理、服务与合作工作,推进校院协同发展。在部门负责人朱栋看来,设立这个部门的意义在于搭建学校和医院沟通的平台。“希望医院把这里当作一个‘驿站’,常来学校坐坐。”

在制度保障上,学校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双高协同”工程推动校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医学类专业床边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院共建联合实验室管理办法》等10个文件。

“双高协同”工程的推动下,“南中医”科学研究成果稳步攀升。5年来,附属医院依托学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项,立项数占全校总立项数的49%。同时,学校面向附院设立专项校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资助临床与基础联合研究项目100项,推动以临床问题为目标导向的科学研究,培育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形成良性发展模式。

科技成果产出持续向好,5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38项,其中学校及附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获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今年,由“南中医”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段金廒教授牵头的“经典方剂类方研究模式与中药配伍禁忌规律性发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双峰打造:促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和全面突破

建校70年来,一代代“南中医”人始终保持着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坚定不移的追求,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2017年中药学学科率先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之列,2022年通过验收评估并入围新一轮建设名单。

“南中医”在中医学学科发展方面有着厚重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一大批杰出中医人才,拥有中医肾科、儿科、妇科等一批全国领先的中医优势学科。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中医学学科发展,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学科表现优异,距离“登峰”已是一步之遥。

但单一学科的牵引,力量终归有限,要推动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就必须为学校事业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口与增长极。新时代,南中医不满足于“单科冠军”。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推动中医学学科加快发展成为另一个学科高峰的目标任务,将“双峰打造”工程放在首位,倾力打造中药学、中医学两个学科高峰;推动中药学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不断深化学科特区建设,持续全力推进中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从历史的使命看,‘双峰打造’工程是对全校师生共同期盼的有力回应。从现实的需要看,‘双峰打造’工程是对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推动。”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乔学斌说。

事实上,推动实施“双峰打造”工程,就是要在继续保持中药学学科建设强大驱动力的同时,以中医学学科登峰为牵引进一步推动内涵式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再造新的增长点。

“南中医”学科建设处处长陈军介绍,学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多年来坚持打造并完善“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2017年,中药学入选一流学科后,学校将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三大主干学科纳入中药学学科群建设。进一步深化前沿技术引领、临床需求导向,以中医药主干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核心,有重点、有选择地凝练特色鲜明、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方向,创新机制,推动有组织科研,产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成果,激发学科发展新动能。

“南中医”确定了实施“双峰打造”工程的思路。乔学斌介绍,实施好“双峰打造”工程,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打造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学科高峰之间的关系,要在保持中药学学科这一“高峰”的基础上,推动中医学学科形成新的“高峰”。

在顶层设计的牵引下,“双峰打造”工程的“施工图”渐次铺开

着眼世界一流,扎实推进中药学学科培优行动,努力推动中药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之列。建设“学科特区”,出台政策制度进一步加强资源保障;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校、产业、平台融合育人,依托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培养造就中药学高层次人才;针对临床问题和人民健康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的作用,研发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面向中药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推进经典名方与名医验方的开发与转化,不断增强解决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能力。

着眼争先进位,推动中医学学科建设水平和实力不断提升,力争中医学学科跻身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建强中医优势学科群,加强专病研究院、临床研究院和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解决疑难重症、防治重大疾病能力,努力建设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着力加强“卓越医生”培养,提升一流中医人才供给水平;加强中医文献与江苏中医流派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推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程海波介绍,学校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强化中医优势学科领域建设,以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突破带动学科整体发展;重点打造一批中医优势专科,以专科建设助推学科发展;强化中医基础学科建设,为中医学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中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加快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陈军指出,学科的交叉融合,既包括跨院校、跨学科的“大交叉”,也要加强学校内部学科间的“小交叉”,突出中医学原创思维的运用和表达。“中医学偏临床研究,中药学注重现代化应用,需要找到一些‘桥梁’学科,共同推进。比如,临床中药学就是这样的学科,非常强调尊重中医学的原创性思维。”

“南中医”进一步深化前沿技术引领、临床需求导向,以中医药主干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核心,推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生物学、公共卫生、医学技术、公共管理等支撑学科与中医、中药主干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兴学科,为主干学科发展赋力提质。设立交叉创新研究院,协同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中医气象学、中药环境学、中药合成生物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中医养老学、中医人文学6个交叉创新团队,以跨学科的视野研究中医药,利用现代科学的前沿技术探索解决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打造中药学、中医学两个学科高峰,需要‘南中医’整合学校和附属医院的学术资源。”周恩超指出,一方面,要坚持学科建设引领专科建设,学校将加强统筹规划,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指导支持附院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强化本院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创新学科整合组织模式,推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统筹规划学科点、学位点和专科(专病)研究中心,打破学科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要强化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建设,附院作为学科建设主要依托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和特色优势,以临床科室为载体,重点打造一批优势专科,加强学科专科协同融合,在诊疗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医疗资源配备等方面发力,为中医学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0个江苏省重点专科、5个江苏省示范专科,在优势专科建设上成绩突出,其他各附属医院也要进一步发力、不断提升,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中医学学科有力发展。”周恩超说。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自觉履行的使命担当。通过实施“双峰打造”“双高协同”工程,“南中医”将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培育中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实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目标,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王青云)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10月9日第007版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4-10-09&pageIndex=7&cid=1&articleId=6fIDb5IBiypdL4GEfd4s&articleInde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