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24-10-08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程慧娟浏览次数:30

程海波 孙秀兰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助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亟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在育人方式上更加契合“新质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在办学模式上推动建立校地融合共生、产教融合的“新质平台”,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新人才培养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在根本上树立产教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产教融合是高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关键点,必须建立起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匹配的专业链,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要深度参与行业企业发展,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协同攻关技术难题,助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在当前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加速推进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深度融合,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融合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在教育理念上实现根本性革新。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助力创新创造的双重使命,对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同时也具有天然的优势。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面向行业产业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等重要,高校要深化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研究生产教融合路径。加快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以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作为抓手,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协同育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加快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能够熟练使用新质生产工具并创造新质劳动对象的“新质人才”。在育人模式上构建协同一体的培养体系。拔尖创新人才的造就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学校教育通过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实践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机会,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成长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要强化“学校育才+岗位成才”,让人才培养质量“上水平”。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高校的使命任务。要立足地方特色,打造校地融合共生的办学模式。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服务泰州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点,联合地方政府、附属医院、附属药企,深化开放协同,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衔接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融合。要立足学科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学校学科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品牌和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中药学国家一流学科、药学省优势学科及泰州校区所在的中国医药城大健康产业资源,构建人才产教协同的培养体系,把专业实践、创新研发作为评价核心内容,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以产教融合育人推进科研成果孵化。要立足产业需求,完善以实践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实践环节,明确专业实践的目标、内容、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教学与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切实保障专业实践环节的高质量落实。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实践”课程为载体,开展包括行业认知与企业文化、新药产品研发、生产与质量控制、临床中药学(药学)服务、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

优化体制机制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推动产教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是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高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与保障机制,打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依托中医药行业产业优势,探索拓展协同育人的产教资源、完善协同育人的政策体系、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不断提升产教融合效能。拓展协同育人的产教资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与泰州医药城企业、兄弟院校开展合作,推动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协同育人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校企合作成本。以项目制为牵引,鼓励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方向主动融入新药研发、技术创新等企业项目中,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完善协同育人的政策体系。进一步细化产教融合配套政策,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办法、行业导师选聘制度。在培养内容上,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评价,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相连;在培养方式上,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有利于行业企业锁定人才,提高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面向国家和社会急需,紧密对接泰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需求,全面修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优化人才供给。统筹校院企优质资源,创建联合培养平台,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聚焦“双师型”导师团队,建设集教学、实践、科研于一体的多元化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实施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双向流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学队伍。

来源:新华日报2024年10月8日11版

https://xh.xhby.net/pc/con/202410/08/content_137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