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癌毒病机理论防治胃肠恶性肿瘤传承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鲁南制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附属康缘药业联合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标牌
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Nature)发表研究性论文
学校编写的《中药大辞典》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推动中医药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是享有“高等中医教育摇篮”美誉的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时代使命。
面向国家需要,服务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一直以来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研立足点。从《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到《中医方剂大辞典》,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槐耳冲剂、复方南星止痛膏、肝毒净颗粒、三拗片、银香颗粒、杏贝止咳颗粒、荆感胶囊、芍杞益坤颗粒、丹鹿胶囊、骨痹颗粒等,一个个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汗水和心血的新药铸就了学校科研队伍实干奋斗的底色;从“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到“中药饮片炒炙智能识别与生产控制技术研究”,中华文明的瑰宝代代延续……
202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迎来办学70周年发展盛事。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牢牢把握内外部发展形势,强化有组织科研,牢牢把握平台搭建、人才集聚、机制改革、成果转化“四大引擎”,推进系列变革性实践,在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系列战略性举措,奋力答好“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这一命题。
整合资源优势汇聚共建共享平台
科技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座。南京中医药大学聚焦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需求,整合资源、打通共享,不断汇聚更加先进、更高水平、更加开放的科技平台,为科研工作创造更优条件。
学校与附属药企康缘药业联合重组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现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1个,平台级别与数量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方阵。
学校不断推动平台共建共享,向附属医院开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优质科技平台资源,在江苏省科技厅开展的2021年江苏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服务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等级,在参评的90家单位中排名第2。
学校与附属医院在南京徐庄共建校院联合实验室,联合附属医院成立临床研究院和临床专病研究院,基于优势病种凝练临床科学问题,围绕重大疾病开展协同攻关。同时,不断推进区域、国际科研合作,以高水平区域、国际科学研究促进平台发展。
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程海波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结直肠癌脾气亏虚、湿热瘀毒证易转移的分子机制及仙连解毒方的预防作用研究”项目,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首次获批的中医学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
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陆茵教授主持的中美合作项目“从深海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中发现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对提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国际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夯实发展根基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南京中医药大学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学校科研工作基础特色优势领域和“双高”建设任务,持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围绕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与附属康缘药业开展协同攻关,组建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领衔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校内设立重大项目培育机制,旨在科研攻关实战中形成有组织科研团队,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充分挖掘青年拔尖人才发展潜力,设立校内“标志性人才培育项目”,培养一批在医学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科学,特别是在中医、中药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已取得较好成绩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强化“竞争分级”,国家青年基金配套等资助项目实行“赛马制”,打破“大锅饭”,评价等级为A、B的项目,予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支持,激发各类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开展高层次人才学校-医院联合遴选、联合培养工作,构建在学校落户教研、在医院开展诊疗服务及成果转化的“校聘院用”“校院互聘”“一人双岗”人才“引育用留”新模式,加快打造一批面向临床、服务临床、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医学科学家。
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创新优先,发挥政策正向激励作用。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在江苏省内率先推动评聘制度改革,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建立以成果质量及价值导向为主的分类分层评价机制。建立“校特聘教授制度”,推进薪酬激励政策改革,建立健全优绩优酬分配机制,绩效工资向长期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从事重大项目和学科前沿研究、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教师倾斜。
坚持顶天立地创新项目组织机制
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新增“创新驱动”为发展战略,明确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目标任务。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科研大方向,强化有组织科研,一方面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重大重点项目上保持领先优势;一方面着力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研究领域“从0到1”重大突破。
学校加强与科技、教育、卫生部门对接,加强重大重点研究专项布局,以“项目培育”为抓手,建立“九大工程”培育体系,实施“揭榜挂帅”重大项目组织机制。立足中医药优势病种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与科学内涵研究,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循证证据研究,努力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学校聚焦中药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制约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攻关研究,打造示范性中药创新研究范本。连续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逾百项,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十四五”以来获批14项国家级标志性科研项目,立项数和经费均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创以功效成分为核心的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解决了中成药质量“控什么、控多少、怎么控”的关键科学难题,围绕中医临床治疗优势病种建立了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围绕中药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覆盖中药产业链的关键技术体系,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示范;中成药智能制造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成我国第一个中药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有力支撑了江苏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学校弘扬“冷板凳”精神,创新“托底工程”为基础研究者提供宽松且稳定的学术环境,鼓励他们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明白”中医药疗效作用机制,“讲清楚”中医药科学内涵。
近年来,学校以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单位在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的研究,首次实现了线粒体原位膜蛋白的高分辨结构解析,可为揭示补气中药的科学内涵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以第一作者单位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发表的2项研究,系列报道了全球首个获得成功的肝癌辅助治疗的大型III期临床研究。持续加强医教研协同,面向附属医院设立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稳定支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医学基础研究,促进医学科技创新。
2023年,学校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与基础联合申请专项项目,该项目基于我国炎症性肠病的研究现状和临床防治的需求,为基于功效成分群创制质量可控、疗效均一的新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社会服务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针对我国中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及对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重大问题,首创中药非药用部位多层次利用、固体废弃物转化型利用、液体废弃物精细化利用等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制定了50余项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了40余个再生资源性产品,并在全国10余省的药材生产及加工企业推广应用,引领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的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适宜技术体系”在陕、甘、宁西北三省扶贫重点地区推广,促进了特色中药资源富民产业培育及区域经济发展。学校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积极承担国家对口支援,与贵州当地企业共同建立“贵州同德药业”,开辟道地药材种植基地20万亩,构建道地种植、规范炮制、科学配伍全流程管理体系,为当地经济发展、药农增收作出贡献。
学校协同府校院企四方资源,作为江苏唯一医药院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依托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主动突破政策壁垒,逐步构建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已与30多家医院、全国数百家医药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现代中药开发、中药制药关键共性技术、中药制药质量控制为重点研究方向,共同开展临床验方挖掘和企业优势品种二次开发研究,积极研制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十四五”以来,1.1类中药新药银翘清热片获批上市,成为新的中药注册分类实施以来首个上市的1.1类中药新药;AC591颗粒获1.1类新药临床试验批件,成为全球首个针对化疗诱发的外周神经毒性获批临床的复方中药;首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中药3.1类新药)苓桂术甘颗粒获批上市,研究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新增23种医院制剂,潜阳育阴颗粒等7个医院制剂实现新药转化;通过高质量循证证据,明确临床优势,形成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建立的创新中药研究模式被Faculty of 1000(由英国BioMed Central出版的为生物学及医学研究人员提供评估服务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推荐为中药研究的“金标准”,并成功实现转化。
加强有组织科研,是实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走在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上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将坚决扛起在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特色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陈英杰 高静 杨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9月26日第7版
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4-09-26&pageIndex=7&cid=1&articleId=HfL-K5IBiypdL4GEm94c&articleInde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