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南京中医药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
自1954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创立以来,这所承载着中医药教育梦想的学府,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校名五更,校址三迁。七秩芳华,弦歌不辍。从最初的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到如今成为教育部、江苏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再次入围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秉持着“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精神,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目标,不断书写着中医药教育的华章。
“培养中医、提高中医” 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对卫生保健、医疗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中医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培养大量的中医临床人才。1954年,承淡安先生响应党中央“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号召,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首任校长。
“南中医被誉为是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这个‘摇篮’的价值就在于推动了中医从师承教育走向院校教育。”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吴勉华回忆,在那个中医药教育亟待转型的时代,一批中医大家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将中医教育从传统的师承模式推向了现代院校教育模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大师,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新闻座谈会上,陪伴、见证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办与成长的老专家们,共同回忆起这七秩荣光。
作为建校先贤由崑副校长之子,由旭光深情回忆起父亲当年参与创办学校的历程。军人出身的由崑,1954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他对学校创办之初的巨大贡献在于创新性地提出了“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方法,即“交替教学法”,解决了当时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空缺的燃眉之急。
创校之初,学校就主持编写了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和输送了新中国第一批以董建华、程莘农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诞生了承淡安、叶橘泉两位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接收并培养了第一批国外中医留学生,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南中医人,我们为其在高等中医教育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感到自豪。”在学校多个教学岗位担任过职务,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的王明强看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有一批潜心向学、热爱中医的专家学者队伍。“正是有这样一批专家学者队伍,才有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未来的明天。这是学校成长最关键的根基所在,大学依靠的是大师。”
“我们的使命是反思革新,进一步开创、发挥南中医的新力量。”正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原所长陈仁寿所说,南京中医药大学不断创新,探索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2002年起,学校开始了“三融通”体系的探索。理论与临床相融通,在临床学临床;院校与师承相融通,着重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学校规范与医院管理相融通,保证培养质量。南京中医药大学构建的医教协同“三融通”中医临床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均实现了创新与优化,有效地提高了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国家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认可,被遴选为2017年全国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书面交流案例,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办学70余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里大师云集。“摇篮”里相继培养出了7名院士、14名国医大师,几代人青蓝相继、薪火相传,这个金色的“摇篮”仍致力于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孕育一批又一批走在前沿的中医药领军人才。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领军人才的“汇聚地”
中医药领军人才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中医药领军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具备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
作为五所中医老校之一,自建校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就以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为使命。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完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的模式和体系,在全国率先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3个中医药主干学科支撑的本博连读九年制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学贯中西、大师潜质、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未来战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不断擦亮新时代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品牌。
2008年9月,南中医120名中医学新生随机编为3个班,其中一班被命名为“精诚班”。
何为“精诚班”?南京中医药大学原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文庠介绍,“精诚班”即“精诚计划班”。这是学校开展的“高等中医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实验工作——“精诚计划”,并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项目。“精诚”二字源自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名言“大医精诚”,意在培养高尚品德与精湛医术统一的杰出中医师,它集中体现了学校“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
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有一片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田”——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国内率先探索的中药学九年制本博贯通培养,即屠呦呦班和新中药学院班。学院为九年制学生成立了橘泉书院,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导入大量科创资源,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对学生进行校内外双导师指导。
药学院学生有机会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内一流的药企进行实习实训、交流研讨,并开展产学研合作。
2024年6月,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段金廒牵头的“经典方剂类方研究模式与中药配伍禁忌规律性发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南中医的办学历史受人敬重是因为拥有深厚的中医底蕴。”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段金廒说:“我于2005年来到南中医,至今已经有20年了,能在一个地方工作20年是一件人生幸事,可以说是把一生积累的经验和能力都奉献给南中医了。”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之前,段金廒于中国药科大学任职。他深知,光有“药”没有“医”是不行的,必须要到有临床的地方去,才能进一步提升药物研发水平。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期间,他牵头成立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专注于传统方剂筛选与现代药物创新,结合病证评估方剂活性、探究配伍效应下的成分基础、优化制剂前处理工艺,推动中医药创新与发展。
从创办之初的艰难岁月,到如今的辉煌成就,南中医人始终保持着对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敬业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校训“自信敬业”的深刻内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融入时代需求中医高等院校的示范先锋
“为国家育中医药人才”,这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初心,至今从未改变。步入新时代,南京中医药大学紧跟时代步伐,紧密契合国家健康发展战略,投身于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以卓越的教育与科研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探索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协同发展,教育链驱动人才链,人才链服务产业链,产业链迸发创新链,有力支撑江苏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0年,江苏省民政厅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的全国首个本科起点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成立。2023年9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全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高质量建设联盟,汇集了来自全国数十所院校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历经近一年的努力,高质量完成了《养老服务管理学》《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等6部规划教材,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3年,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申报的养老产业学院获批2022年省级产业学院建设点,这是学校坚持实施开放协同战略、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2024年,学院成立了产业学院理事会,全国有17家养老行业的头部企业成为理事单位。
“一所大学必须开放和包容,目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杨烨介绍,2024年,学校引入了大批药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青年教师和研究骨干。
2024年5月29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教授朱家鹏和耶鲁大学教授张凯联合研究团队“高分辨率的哺乳动物呼吸超级复合体原位结构(High-resolution in situ structures of mammalian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es)”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线粒体原位膜蛋白的高分辨结构解析。
这一巨大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南中医对“冷板凳”项目实施的托底工程。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处处长陈军清楚地记得,在南中医汉中门校区教学楼一层会议室里,时任校长的胡刚为没有申请到科研经费的朱家鹏等一批学校基础研究项目统筹经费。
这也是中医药高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发表研究成果。“南中医的科研环境是温馨的,正是因为拥有宽厚的人文环境以及深厚的学科基础,才促使朱教授团队能取得成果。”与朱家鹏同一年进入南中医工作的杨烨说。
今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交叉创新研究院,首批设立中医气象学、中药环境学、中药合成生物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中医养老学、中医人文学六个交叉学科。
峥嵘七秩,栉风沐雨。传薪七秩,奋进一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将开启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
记者:王青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9月9日第一版
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4-09-09&pageIndex=1&cid=1&articleId=j_Ju1JEBiypdL4GE_dxR&articleInde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