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药皇”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而明朝李时珍“集中国药学之大成”编写《本草纲目》。这部 400多年前诞生在南京的“东方药物巨典”有着怎样未解之迷?我们从中又能寻觅多少健康养生的秘密?
6月30日下午2点,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主办的“2024共读南京”走进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仁寿教授品读南京传世名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其人:一心救人,矢志从医
祖父李晓山,是一名铃医(即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为当时蕲州六大名医之一,曾任太医院吏目,后入太医院幕府任职,著有《四诊发明》《痘疹证治》,均未见行世。并有增补崔嘉产《脉学举要》一书,又有《蕲艾传》《人参传》等行于世。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十四岁的李时珍随父亲到黄州府应试,即考中秀才,但由于他“读书不治经生业,独好医书”,三次去湖北武昌应乡试都落第了。23岁时,李时珍正式随父学医,由于其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医德仁心,不久便医名日盛。
李时珍擅长医疗,精通脉学,另著《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
李时珍的学术精神:遍访山河,探究本草
深入调查,善学勤记,勇于纠谬。李时珍对医药著作认真钻研,尤其对本草学问勤于思考,对药学知识善于思考与诘问。
临证之余,李时珍寻方采药,广泛地向老农、渔夫、樵夫、铃医等请教,足迹遍及湖北、安徽、江西、湖南、江苏等地,采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标本,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访问记录,内容包括药物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以及药物的使用方法。
李时珍写作《本草纲目》,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本草纲目》金陵版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在金陵由胡承龙刊刻,序言部分由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撰写。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问世。
《本草纲目》的价值:时代丰碑,千古流芳
《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药学和医学成就的文献巨著,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宝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达尔文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
《本草纲目》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讲座结束后,主讲嘉宾陈仁寿与现场观众合影留念。
来源:书香南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p8d3ubdPXrLDVOQSCYpc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