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工作简报》专题报道我校“双高协同”医教研深度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12 通讯员: (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周杨浏览次数:687

6月11日,《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024年第10期专题报道我校扎实推进医教研深度融合,全力促进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附属医院协同发展。简报全文如下:






南京中医药大学扎实推进医教研深度融合

全力促进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附属医院协同发展

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坚持从办一流医学院校和一流附属医院的共性规律出发,积极推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学科专科、科学研究三个共同体,全力促进学校、医院协同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医教协同,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 

一是将诊室变为课堂。坚持“病人是最好的老师、诊室是最好的课堂”理念,发挥医院中医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在学校附属医院设立经典病房,建设好、利用好临床病例案例数据库,完善教学门诊、教学查房制度,支持引导学生在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二是将临床科室作为教研室。成立学校附属医院教学联盟,围绕人才培养整合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建设全省附属医院虚拟大教研室,积极构建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整合课程体系,推动优质临床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设立临床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支持学校附属医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临床教学能力和规范化水平。三是将质量保障做成质量标准。学校专门成立医院发展管理处,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纳入各附属医院发展规划,每年开展全覆盖的临床教学质量检查,以质量标准推进一体化建设、同质化管理。学校《笃学经典、立足临床、融通师承,“三全程”中医思维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医教协同,“三融通”中医临床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学科专科共同体

一方面,坚持以学科引领专科发展。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大力推进中医学学科登峰行动,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整合学术资源,打破校院壁垒,统筹规划学科点、学位点和专科(专病)研究中心建设,指导支持学校附属医院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建设水平。学校相关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ESI全球排名中表现优异,4 所学校附属医院的26个学科上榜 2023 年度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十强。另一方面,坚持以专科支撑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附属医院的实践研究优势,以临床科室为载体,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专科,统筹抓好诊疗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医疗资源配备等各项重点工作,为中医学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开展“学科专科双聘”新型管理模式,引导、支持临床骨干从医疗专家成长为学术大家,推动临床专科从医疗团队发展为学术创新团队。

三、创新科研模式,着力打造科学研究共同体

一是在协同创新体系上精准发力。成立学校临床研究院和学校附属医院临床专病研究院,面向学校附属医院专门设立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资助临床与基础联合研究项目100项,基于优势病种凝练临床科学问题,围绕重大疾病开展协同攻关。积极推动松散的、小样本、单中心临床研究模式向有组织、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模式转变,全力建设国内一流的专病大数据、临床样本库,努力研究揭示其病机证候演变规律及证候分布规律。围绕优势专病开展临床循证评价研究,以临床研究推动基础研究、促进成果转化。二是在平台共建共享上持续用力。学校向附属医院开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优质科技平台资源,在南京徐庄共建一批校院联合实验室,积极探索精准高效的协同攻关机制,实现校院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聚焦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以“揭榜挂帅”方式启动实施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推动形成若干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校院创新团队和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的创新平台。三是在科研人才引育上靶向聚力。瞄准中医药国家重大战略和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立足学校和附属医院对高层次人才的共性需求,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校院联合遴选、联合培养,协同构建在学校落户教研、在医院开展诊疗服务及成果转化的“校聘院用”“校院互聘”“一人双岗”的人才“引育用留”新模式,加快打造一批面向临床、服务临床、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医学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