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新闻】谈献和:站在药农背后的教授

发布时间:2022-03-29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0

一定是特别的缘分!

谈献和没想到,退休后会与黄岩紧紧联系在一起。

谈献和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高校教材的主编。

2018年,刚退休的他,被聘为黄岩区中药材产业技术顾问。

踏遍青山人未老。四年时间,他把田头当做实验室,走遍了黄岩近百个村,微信通讯录里一大半是黄岩药农。

每月一周“黄岩时间”

3月7日:上午,商议头陀药材加工中心布局;下午,北城三叶青栽培指导。

3月8日:上午,上郑菜头肾栽培指导;下午,黄岩药用植物园指导。

……

这是3月7日至3月12日,谈献和在黄岩的工作日程。

每月到黄岩工作一周,他已经坚持了四整年。

每次来之前,谈献和都要和黄岩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任利军商定一周的安排,并把计划提前通知药农。

王冬根在竹林下套种的三叶青出现根腐病,他微信上传图片,向谈献和求教。在给出防治方法后,谈献和又特地在春节后赶到北城街道净土岙村实地踏勘,建议王冬根改善滴灌方式,预防复发。

这样深入田头为药农解决技术难题,谈献和早已习惯。“现在,基本能听懂黄岩话了!”他笑着说。

谈献和忘不了,2018年1月,他第一次走进黄岩西部山区。

他发现,这里的坡型、水热、光照等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药材种植。

黄岩的同志介绍,这里是长潭水库水源保护地,不能建工厂,甚至不能大规模种植水稻,药材种植是为数不多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对环境友好的项目。当时当地药农主要种植覆盆子,随着覆盆子价格暴跌,大家一筹莫展。

“我们太需要专业的指导!”

面对诚挚邀请,谈献和答应了下来。

此前,他一直在犹豫。退休后,他原想有更多时间陪伴小外孙成长,他还担心别人说他“手伸得太长了”。但黄岩区领导的决心和药农们的期盼,让他激情燃烧。

在谈献和的建议、指导下,2018年夏,黄岩区出台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

昔日荒芜的山野又见耕耘、外来工商资本投向药材种植……

中药材种植打通了库区“两山”转化的途径,四年时间,黄岩区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00亩发展到9000多亩,主要分布在长潭水库周边9个乡镇,品种达到了30余种,产值近亿元。根据对14家规模药材种植基地的不完全统计,向当地农户支付的平均日工资为123元,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除了谈献和,黄岩中药材技术团队还包括南京中医药大学张瑜、李伟等老师以及黄岩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

“不是我一个人功劳,我只不过退休了,时间多些。”谈献和特地说。

药农的“主心骨”

春回大地,宁溪镇宁联村的黄岩药用植物园迎来了一批批游客。负责人郑江介绍,目前这种农旅结合模式,全靠谈教授悉心指导。

植物园一般都是按照植物科目来分区,在谈献和的建议下,黄岩药用植物园按照药物功效分区,例如将“六味地黄丸”方子中的六味药材集中在一起,体现出药用植物园特色。

原先对“红花”“西红花”分不清的郑江,现在讲起中药材来头头是道,他笑称这是“严师出高徒”。

指导种植,谈献和讲原理更注重实际操作,每次植物园要引种新品种,他事先就把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一系列要领写在纸上,郑江只需按照要求照办即可,但若“作业”马虎,谈献和立马不留情面地批评。

“药材质量不达标就是废物!”谈献和给药农上的第一课,就是灌输“药材好、药才好”理念。

黄岩药材种植起步晚,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选址、买种子、采收等节点,药农首先想到请“谈教授”把关。

“以前没干这一行,谈教授说行了,我心中才有底。”在上垟乡种植170亩白及等药材的解良森说。

蔡朝顺在平田乡流转103亩土地,种植浙贝母。但前几年浙贝母的价格一路下行,“如果改种其他品种,说不定它又涨价了。”蔡朝顺将自己的困惑对谈献和和盘托出。

谈献和建议——在保证浙贝母种植面积同时,试种其他品种,“长短结合、新老搭配”来对冲市场风险。

去年浙贝母收购价格回升,蔡朝顺更欣慰的是种植结构调整后,应对市场格波动的底气更足了。

一声“谈教授”,十分责任感。指导种植,谈献和坚守务实的态度。

宁溪镇一农户听朋友介绍种植猫爪草效益很高,热情高涨正要大干一场,谈献和探勘之后给他泼了冷水——“光照、土壤条件不相符,而且效益也没有那么高。”

“中药材效益比一般作物都要高,但绝非是一本万利的。”谈献和从来不附和那种“中药材一夜暴富”的传说,反而,告诫种植户时时要有风险意识。

正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态度,谈献和还将自己引进的黄蜀葵项目给砍掉了。

当时,他牵线江苏苏中制药厂与药农签订合同,种植的黄蜀葵包销,但是试种之后发现黄蜀葵的花期恰好是台风季节,项目虽好,但与台州“水土不服”,只能忍痛割爱。

随着黄岩中药材种植上了一定规模,在他的建议下,今年,黄岩区在头陀镇筹建台州地产中药材加工中心,“通过加工,提高中药材附加值,增加药农收益”。

挖掘黄岩地道药材

屿头乡白石村以药材花海发展乡村旅游、平田乡独创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上垟乡沈岙村采用智慧大棚种植白及……

短短几年,黄岩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台州人的精明、能干也让谈献和深深佩服。

“中德农场种的百合卖出了全国最高价!”对于黄岩药农的表现,他从来不吝惜赞扬。

除了技术指导,谈献和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黄岩的道地药材。

中药讲究产地,特定产区的道地药材往往是上好品质的代名词,例如杭白菊、东阿阿胶。在浙江,磐安有“磐五味”、衢州有“衢六味”。

然而,黄岩却没有拿得出手的道地药材!

首先进入谈献和视野的是橘皮。

橘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功能,不仅入药,而且近年来陈皮还成为流行的茶饮。

黄岩蜜橘名声赫赫,黄岩还是世界最大的橘子罐头生产基地,但罐头厂大量的橘皮被外地客商低价收购之后,当做调味品、火锅底料的原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去年,谈献和牵线,黄岩区拟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校地合作,开展道地特色中药材“黄岩陈皮”的品种遴选和采收加工的技术规范以及“黄岩陈皮”的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课题研究。目前课题组已经做了17个批次分组对比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检测,黄岩陈皮的有效物质含量大大超过国家标准,如果推广成功,这是一个大宗、精品的道地药材。”任利军说,“为了与新会陈皮三瓣状区分,按照台州人剥橘的习惯,黄岩陈皮的标准将是四瓣的。”

菜头肾是谈献和认为另一个有黄岩地方特色的中药材。

在海拔600多米的上郑乡美丰村,谈献和第一次见到菜头肾。

菜头肾,名不见经传。不仅《本草纲目》等经典上没有记载,甚至连浙江药典上也没有名目。在民间认为其有滋补作用,是广东等地煲药膳的原料。

菜头肾很抢手,一斤可卖60多元,而且客商上门收购,不愁销路。从2013年开始,美丰村开始在林下大规模种植,目前面积突破2000亩,成为全国最大产地。

“目前,国内对菜头肾的研究是空白。”谈献和介绍,南京中医药大学三位教授领衔的团队正在开展菜头肾优质种源选育、产品性状鉴别与有效成分分析、林下栽培规范化生产技术等研究,为菜头肾道地药材认定、规模经营、产业链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不仅要取得身份证,而且要打开更广阔市场。”

上课、指导、写作、科研……本可安享晚年的年龄,为何还要这样打拼?

早已和谈献和成为忘年交的郑江说:“他从骨子里喜欢与药材、药农打交道!”

郑江和谈献和多次深入高山调查黄岩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备足干粮,一去就是一天。

“谈教授快70岁了,爬山不歇力,我都追不上!”当遇见稀有药材,郑江发现,此时,谈献和高兴得像个孩子。

来源:台州新闻APP   2022年3月28日

  https://appwap.taizhou.com.cn/tz/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6502/6806607.html?isShare=true&ukey=0329ED1E65FF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