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三字经

发布时间:2022-02-17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0

中医始,自岐黄,五千年,佑安康;

立仁心,传仁术,强吾身,佑八方。

医史篇

战国时,扁鹊出,创脉诊,为医祖。

东汉末,有华佗,五禽戏,擅外科。

张仲景,重辨证,著伤寒,乃医圣。

魏晋时,皇甫谧,编针灸,甲乙经。

至东晋,出葛洪,融儒道,似仙翁。

肘后方,青蒿素,屠呦呦,得其悟。

孙思邈,跨隋唐,医精诚,誉药王。

宋名医,许叔微,扬孟河,经方辉。

到金元,四大家,各有长,后世夸。

刘完素,药寒凉,张子和,主攻下。

李东垣,补脾胃,朱丹溪,滋阴会。

至明朝,李时珍,修纲目,成药圣。

张景岳,倡温补,集大成,辑全书。

清以后,百家鸣,除瘟疫,九州宁。

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条辨精。

薛生白,耀吴门,消霍乱,王孟英。

汇中西,张锡纯,有创新,重传承。

理论篇

世间物,分阴阳,日与月,热与凉;

有升者,必有降,此奥妙,细参详。

气与形,互转化,整体观,小见大。

五行者,相生克,水生木,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蕴藏象。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自然因,照此画,成五星。

五脏者,心与肝,肺与肾,脾中间。

六腑者,大小肠,具三焦,有膀胱。

胆与胃,互相帮,脏腑健,体乃康。

气与血,精津液,互化生,很密切。

人有生,必有气,此根本,勿忘记。

血之液,水谷精,滋脏腑,柔筋骨。

精气神,互依存,精化气,气生精。

精与气,同养神,人三宝,不可分。

经络者,遍全身,属脏腑,络肢节。

养机体,行气血,针灸施,疾病解。

论病因,有多种,分六淫,及七情。

六淫者,多外生,湿燥火,寒暑风。

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还有惊。

正气存,邪难侵,气若虚,百病生。

四诊者,望闻问,切脉象,谨又慎。

上工者,治未病,多预防,勤养生。

养生篇

长寿经,与君听;都做到,胜万金。

心态好,精神粮;能防病,细品尝。

莫大怒,伤肝脏;常思虑,脾遭殃。

一惊恐,肾难强;一悲忧,肺气僵。

气不顺,血难行;血不行,百病生。

淡名利,免疫旺;正气存,邪难伤。

远油腻,亲杂粮;早午荤,晚素汤。

味过咸,血压升;味过甜,血糖添。

味过辣,体质差;味过辛,肠难清。

远烟酒,近茶水;非天然,莫贪嘴。

小果蔬,大营养;少油炸,福寿享。

食多少,八分饱;除此外,迈开脚。

五禽戏,脏腑益;六字诀,利血气。

八段锦,通经络;持以恒,莫懒惰。

健步走,量力行;问强度,气息匀。

居室内,常通风,坐如钟,卧如弓;

随天气,增减衣,有不适,早就医;

中药篇

神农氏,尝百草,不顾身,为民找。

万物生,共自然,知敬畏,须善待。

采中药,随季节,分部位,有诀窍。

草枝叶,多夏秋,根茎类,多年后。

花类药,多花蕾;晴天早,勿枯萎。

果实药,多熟采;皮类药,春夏取。

多留根,保种先,可循环,心莫贪。

中草药,分性能,有四气,有五味。

四气者,寒与热,温与凉,莫选错。

五味者,辛甘酸,苦与咸,兼涩淡。

辛发散,兼行气;甘滋补,或缓急;

酸收敛,能固涩;苦燥湿,泻降逆;

咸软坚,可散结;淡利湿,涩止汗。

服中药,有趋向,或浮沉,或升降。

用中药,多配伍,增疗效,有归属。

十八反,十九畏,辨证施,要选对。

计药量,单位多,钱两分,换算克。

一市两,约三十;一市钱,约三克;

一市分,零点三;再往下,依此算。

用中药,内外宜,内服法,叫汤剂。

使用前,冷水泡,半小时,再煎药。

挥发药,须急煎,根茎药,须久煎。

明先煎,知后下;遵医嘱,莫马虎。

上焦病,饭后服;下焦病,饭前服。

驱虫药,晨空腹;急病症,随时服。

寒性病,需热服;热性病,多冷服;

寒与热,常交互,真与假,知不误。

(杨璞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2022年2月16日 第8版

  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2-02-16&pageIndex=8&cid=1&articleId=UeBDAH8BNjok0KNrvEuh&articleInde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