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炮制原理清晰化研究精彩纷呈

发布时间:2021-11-12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0

中药炮制分会标志“水火炮制杯”发布。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辽宁中医药大学、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甘肃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近日在甘肃兰州举行。年会以“好药材、好炮制、好饮片、好疗效”为主题,一批专家登台宣讲最新炮制成果,首次举办青年论坛,发布中药炮制分会标志(logo)“水火炮制杯”和炮制之歌,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达800余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主任委员贾天柱表示,中药炮制传承是必要的,创新是必须的,智能化是必然的。近年来,中药炮制学科发展迅速。首先得益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其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常重视推进中药标准化行动、中药炮制传承基地建设,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的研究,也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以“四新八化”(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新理论,来源基地化、工艺规范化、标准国际化、原理清晰化、辅料多样化、规格一致化、产用智能化、流通网络化)理论为指导,中药炮制学科和产业传承创新持续推进。

中药的化学成分既包括糖类、脂肪酸、蛋白质等初生代谢产物,还包括生物碱、黄酮、皂苷、强心苷、挥发油等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同一味中药经过炒、炙、煅、蒸、煮、发酵、干馏、制霜等炮制处理后,其药性得以增加、缓和乃至改变,其功能主治也发生变化,不仅提高了中药的疗效,而且增加了临床使用的中药品种,这是中药炮制的精华和奥秘所在。

近年来,在中药炮制人的不懈努力下,一批炮制技艺的科学内涵被阐明,与会专家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吴皓分享了“蒙药巴格-塔日奴(京大戟)等3种大戟属常用有毒药炮制减毒增效共性机制研究”,对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申报过程、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研究基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研究思路。

暨南大学教授曹晖作了“海洋中药饮片标准化思考”的报告,介绍了海洋中药的历史沿革、海洋中药资源、中国药典和地方炮制规范中海洋中药的收录情况以及海洋中药标准现状。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金传山介绍了“九蒸九晒”多花黄精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炮制内涵,对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转化机制及质效转化机制、质量评价体系以及黄精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了阐述。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钟凌云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与人体阳气相关的角度,阐述了炮制对附子不同炮制品阳附片和阴附片热性的影响机制。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石典花介绍了侧柏炭“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及侧柏叶和侧柏炭标准提升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史辑作了“肉苁蓉酒蒸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报告,对肉苁蓉的产地加工工艺、酒蒸前后补肾阳作用比较、体内体外化学成分的转化规律研究进展进行汇报。

青年论坛上,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青年教师报告了12个课题的研究进展,充分展现炮制学科后备人才的科研实力。(黄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11月11日 第5版

  http://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1-11-11&pageIndex=5&cid=1&articleId=w_-3Dn0Bs-y25Nqu_CvM&articleInde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