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交汇点】“了不起的孩子”身披白袍,守护“大蓝鲸”

交汇点讯 一城,两区,82个采集点,842名师生志愿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主动请战,星夜集结,“小杏仁”和“大蓝鲸”勠力同心,立志以“双一流”速度、南中医温度,打好这场抗疫硬仗!

7月24日晚上九点,南京的夏夜依然暑气逼人。正值暑假期间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丰盛楼学术报告厅和大学生活动中心青春剧场却灯火通明,会场中的是正在参加核酸检测采样业务培训的842名医护专业师生。他们当中有教研室主任、有青年教师,有研究生、有本科生。

24日下午,根据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有关部署,学校向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和护理学院等发出紧急“招募令”,拟召集800名医学专业背景的师生奔赴溧水区、栖霞区支援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采样工作。800个名额在招募令发出后两小时内迅速“一抢而空”。

24日晚9点,学校组织全体志愿者开展培训。培训会场内,志愿者们全神贯注地跟随指引认真学习操作步骤。培训会场外,也是一派紧张又热烈的氛围。不少没有“抢”到志愿者名额的“小杏仁”,直接赶到培训会现场“缠着”负责报名的老师,希望能参与到一线志愿服务中来。这其中就包括2017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梁嘉淇(中国香港)和王思沂(中国台湾)。招募结束后才从同学那里得知招募信息的她们,决定直接前往培训会现场争取一个“一线作战”的机会,为了增加“胜算”,她们认真参加完培训后又去找到老师表达了自己想为国家、为南京抗疫出力的想法,成功争取到了两个宝贵的名额。

被大家的热情打动,结合服务点实际需求,本次援溧水、栖霞志愿服务队的人数最终增加到842名。而直至临行前,还有错过报名的研究生等待在大巴前,希望能跟车前往服务点参与志愿服务。

25日清晨,台风“烟花”虎视眈眈,842名师生整装待发,向抗疫一线前进!

服务队被分配在溧水区永阳街道29个固定采集点、溧水区开发区9个固定采集点和近10个临时采集点以及栖霞区仙林街道15个固定采集点、迈皋桥街道19个固定采集点开展工作。众人到达现场后按照培训过的操作指引迅速、规范开展采样,同时做好防暑防台风的准备,争分夺秒赶在台风到来之前尽可能多的为市民们做好服务。

 尽管清晨五点半就已集结出发,各小分队先后到达各服务点后,发现已有市民早早在检测点等候。每到一个采集点,师生们来不及喝上一口水,就马不停蹄地迅速熟悉工作环境,换上“装备”投入正式战斗。

正式穿上防护服,同学们纷纷相互打趣,“很酷!像大白!”“感觉像要去滑雪啦!凉快!”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中医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冯鸣表示,“其实我们并不是想做什么英雄,但是,穿上这身白衣,就是我们职责所在!这是一线的医生们、老师们、同学们和防疫工作者们正在做的,也是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做到的!”

虽然盛夏里防护服和N95口罩闷得人头晕脑胀、满身汗水,师生们谁也不肯替换下来休息。每完成一个班次采样后的间隙,中共党员、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金匮教研室教师毕蕾闲不下来,帮助维持现场秩序、协助居民扫码登记信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当前,作为共产党员我责无旁贷!只要全城团结一心,医护人员和市民共同努力,一定能筑起坚实的防疫屏障,守护好我们的‘大蓝鲸’。”

中共党员、护理学院中医护理教研室教师鹿竞文今天一天轮了三个班,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成就感,“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把‘大医精诚’的课堂搬到了抗击疫情的现场!防护服穿上身,5分钟就差不多湿透了,手也泡得快脱皮了。但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没有人喊苦喊累,大家都争着轮班上岗为市民做检测,用智慧和汗水捍卫民众的健康。”鹿竞文还笑言,“经此一役,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小时候没有好好保护眼睛,近视眼镜和护目镜全是雾气,太影响‘发挥’了!”

“抬头张口,来跟我念,啊~”

“啊~”

当被问及志愿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时,中共党员、2016级中医学(九年制)专业学生秦媛媛这样回答,这是她一天中重复最多的一句话。“2020年疫情期间,我在家里,为上前线的医务工作人员加油打气;2021年,我终于也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我们是青年大学生,更是医学生,学习了很久的医学知识、参与了一些临床轮训,在这样的时刻本就该挺身而出;作为学生党员,冲在一线、为人民服务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们!”

为方便工业园区4家企业采集核酸,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中医妇科学硕士研究生张娅、2019级针灸学硕士研究生何奕萱、2019级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官晓欢3位研究生志愿者主动响应,前往开发区4个临时采集点提供核酸采样服务,“从去年疫情爆发之初,我们就渴望能和老师们一起去前线贡献一分小小的力量!这次看到学校征集志愿者,我们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这次我们三人小组共采样2300余人,虽然很累,但我们想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们,我们也慢慢长大啦,可以保护好自己,也可以保护大家了!我们一起努力,守护我们的南京再还安‘宁’!”

护理学院2018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章伟来自湖北,“最危急的时刻,援鄂江苏医疗队挡在我们身前,这一次,轮到‘热干面’站出来保护‘盐水鸭’啦!作为湖北人,很高兴能为守护南京贡献一份力量。即使只是散发了一点小光热,但对于我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8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麦尔哈巴•艾尔肯说,“其实穿着防护服工作真的非常累。但是看到老师们从早忙到晚都没有喝过一口水,同学们也争着多轮班次,就是为了赶在台风到来前更快、更多地为市民提供采样服务,就觉得这点累也不算什么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很快完胜这次疫情!南京加油!” 

在这次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还有很多“师生搭档”。中共党员、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师张超在“战场”上遇到了奇妙的“缘分”。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王浩年从口罩下、声音中更是从严格的无菌操作中欣喜地辨认出身边的“搭档”正是他的无菌理念启蒙老师——张超。“第一反应是觉得能够跟我的老师一起并肩作战,是我的幸运!转念一想,感觉自己又像是经历了一场迟到的考试,在老师的‘监考’下开启一场真正的实战!”

师生变“战友”,昔日课堂上关于病毒、关于无菌技术的传道授业仿佛是为今日默契合作、并肩战斗的无菌操作的奠基。穿隔离衣、场地消毒、手消毒、器具消毒、采集流程制定、流程中的消毒,张超和王浩年默契地完成了整个操作流程无菌规则的制定,以预防交叉感染为第一要务,保护样品以及自身安全为准则,他们为这一天的核酸检测采样战制定了一份属于师生间独有的“战斗计划”。“曾经是师生,现在是‘战友’!咱们的‘00’后如此爱党爱国、专精业务,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张超欣慰地评价。

师生同心,其力断金。中共党员、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儿科学教研室教师袁海霞是在医院结束了24小时值班后马不停蹄赶来支援溧水区核酸采样工作的,虽然很累,但在袁海霞看来却特别值得。一方面是因为出于医者尽己所能为抗疫出力的使命感,一方面则是出于师者看到学生迅速成长起来的成就感,“这次支援,学生的贡献是最大的,他们一直默默紧张有序地工作,没有人喊累,对市民很有耐心,指导他们怎么张口,发‘啊’的声音,一天下来他们‘啊’得嗓子都哑了。”特别是,袁海霞在轮转接替学生采样时,发现被接替的学生并没有休息,而是又主动去帮助别的学生,“孩子们真的特别了不起!” 

袁海霞的“搭档”之一,中共党员、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2017级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生胡一丹表示,“作为医学生、作为党员,能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发挥我们的专业所长,是最幸福的事!”一整天下来,在亦师亦姐的袁海霞的带动下,师生们在紧张忙碌中相互配合、积极协调、共渡难关。“每次只要有市民跟我说一句‘谢谢’或者‘辛苦了’,我就瞬间又充满电啦!”胡一丹说。

因仙林街道人手紧张,中共党员、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针灸临床教研室教师徐文韬在完成了原服务点的核酸采样工作后,又主动申请前往南外仙林校区西区采集点增援。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徐文韬马不停蹄地为近千名市民进行核酸采样。“一天下来虽然全身湿透但是内心很激动。我们这个服务点有老师也有学生,大家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核酸采样工作,展示出了疫情大考前的‘南中医担当’!”

南京大学科学园采集点小分队队长,中共党员、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张宏如在结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务后感慨,“疫情之下没有孤岛,能为这座城市散发一点微弱的光,是我们南中医人的分内之事。我们的城市里,紫金山依然厚重耸立,长江仍然滚滚向东,我们每一个‘小人物’的行动,都将汇成大时代的洪流,奔腾不息。我们在,南京必胜!”  

在这场战“疫”中,众多南中医人的身上涌现着和钻石一样珍贵闪耀的光芒。

在工农兵社区中心采集点,因该社区有不少出行不便的残障人士,志愿者们主动上门采集核酸;

在空港国际博览会中心采集点,有市民疑似突发急性脑出血,师生们紧急参与救助,直至救护车到来;

在南大科学园采集点,小分队到达后积极优化检测流程,原计划全天检测2000人,在大家的努力和协助下,下午一点半已经超额完成3000人的检测,最长排队时间也缩短为20分钟……

 22:30,参与第二轮全员核酸采集的最后一批南中医志愿者脱下战袍,拧干身上的汗水,收拾行囊离开了工作一天的战场。他们用专业的素养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市民们的认可。

和园小区业主群里对志愿者们一片赞扬,在高效结束一天的采样工作后,业主们自发组织给小分队送来了鲜花和锦旗,还在当晚以“最可爱的人”为题推送了一条微信,向在市民最需要的时候勇敢站出来、怀着医者仁心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南中医师生表达感谢。

这次的抗疫行动中,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每个人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宝藏,对于他们来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用行动来践行的最真挚的告白。

通讯员 刘丹青  李芸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来源:交汇点新闻 7月26日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qVFWy2iysbaPn1xW/1 


发布时间: 2021-07-26  | 通讯员: 杏雨网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160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