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重经典守正道 传承中医精华——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12-28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530

日前,2020 年“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会议指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彰显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医药成为抗疫利器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给如何在新时代推进中医学科发展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谷晓红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离不开预防医学与临床救治中西医协同,也离不开卫生管理等多学科、多系统齐心协作。疫情之后,医科作为大学科,关乎大民生和大战略,医科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更当统筹协调,交叉融合,协同共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撰文指出,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防治,在力量编成上实现中西医并重,在防控方式上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携手,打出漂亮的组合拳,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新时代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必须要有开放办学的理念、整合协同的方法,向现代科学开放、向国际开放,医教研协同、政产学研协同。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认为,在医学类专业中应当增加中医疫病学、“治未病”学等相关教学内容,将中医理论融入到各类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优势。未来应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推动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的有机融合。加强中医药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科学界同仁真正了解中医,尤其在高层次人才方面,积极探索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的教育模式,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传承中医药积累的宝贵经验

谷晓红指出,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用疗效再次体现了它作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重要价值。中医药在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等方面具有系统性优势,与健康中国战略中“服务人类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理念极为契合。

程纯表示,围绕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前瞻布局、延伸专业上下游。在新冠肺炎防控中,中医药几千年来防治疫病的理论和经验得到了整理、运用和检验,传承中医药最根本的任务是彰显中医原创思维,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的中医药人才。传承中医药学的“文化基因”是根本,融汇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构建复合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是途径,必须要大力强化中医经典的学习,同时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的活态传承。翟双庆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如何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中医思维的内容具象化,使学生易学易练,这对于中医教育是关键,也是挑战。要着重发挥中医在预防、治疗、康复上的特色优势,补齐急救方面不足的短板,探索创建具有中医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

重视经典课程的研习

论坛期间成立了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联盟。联盟积极响应 “健康中国”战略,立足传承弘扬中医理论和学术,提升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水平,传承中医经典,全面提升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谷晓红指出,在医学教育领域,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在有限的学制年限内,实现高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多元发展成才提供平台。要积极开展“中医+”和“+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探索通过中西医、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整合式教育体系,追求守正中医思维、规范临床诊疗技能、融合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翟双庆还对今年首次开展的全国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试点联考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是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的生动实践,营造了中医药专业学生“学经典、用经典、悟经典”的浓厚氛围。本次考试共有13所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4594名考生参加,参考率达87.19%。翟双庆建议,重视经典,增加课时数设置,加大课时比例,将经典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进一步探索有利于中医人才成长的方式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富人文、重经典、强实践、求创新、向国际的“五维一体”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重视经典传承,强化以中医思维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夯实中医功底。他还建议在西医院校、综合院校的临床医学等专业中,增加中医学、中药学类课程比例,将中医药类教学内容纳入其课程体系,增加中医药的文化认同。从人才培养阶段即开展中西医交叉融合,使西医也懂中医,相互取长补短。

作者:陈明 牛浩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12月28日 第6版

http://paper.cntcm.com.cn/html/content/2020-12/28/node_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