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媒体

【文汇报】承淡安与中国针灸医学

承淡安(1899—1957),原名启桐、秋梧、澹盦,江苏江阴人,现代针灸学科的奠基人,中国中医现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创建者。1899年,承淡安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东乡华士镇的中医世家。祖父承凤岗专治小儿病及麻痘,在当地颇具名气和威信。父亲承乃盈毕生以外科、幼科、种痘、针灸行其业。父亲性情温顺善良、待人亦至诚恳,虽然业务年年增长,但所接触的都是劳动群众,诊资不计有无,所以经济仍很拮据。“医者仁术”的思想对承淡安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虚龄六岁时,承淡安启蒙认字,八岁开始读《四书》,十二岁时已读完《礼记》《左传》《幼学琼林》等书,十六岁高小毕业留校中当助教,是年又到振华小学做教员。这些求学和从教经历,为他从事中医研究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917年,十九岁的承淡安在父亲的要求和支持下,跟华士镇瞿简庄先生学习中医内科和外科。三年时间,读完了《灵素类纂》、陈修园注《伤寒》和《金匮》、华氏《温热经纬》、汪昂《汤头歌诀》《本草神农经》,并逐渐走上了医学道路。

民国初期西学东渐的潮流和民国科学思想,吸引着这位青年中医学子。二十二岁,承淡安参加了汪泽办的中西医学函授;翌年,又到上海西医周星一处实习,学习西药应用和注射疗法;同时,又学习了灵子术。在此阶段,他对西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对中医存有偏见。

1921年初冬,他由上海回到家乡随父行医。1923年,他得了腰痛和失眠,几个月的中西药都不生效,结果还是被父亲用针灸治愈。在亲身实践和体会中,承淡安转变了对针灸的看法,抛弃偏见,从零开始学习针灸。这时,距1822年针灸被逐出清朝太医院已经101年。此时,针灸只是存于民间的一种手艺而已。

承淡安从《针灸大成》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白天行医,晚上读书。还将原先的名字(承启桐)改为承淡安。1925年,承淡安在北国镇开设诊所,开始独立行医生涯。次年,于苏州皮市街开设诊所,承淡安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充分体会到针灸的临床价值,也坚定了他传承针灸的信心。

在苏州行医之际,承淡安参加了吴县中医公会。1928年,为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他与中医季爱人、祝瞿卿、朱藕令、杨汉章共同创办苏州中医学校。随后,承淡安又将诊所开设于北寺塔附近,并接收2名学生随其学医。从此,承淡安开始其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针灸教育事业。1929年,他将诊所迁至苏州望亭;1930年与望亭镇上的八位医生一起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始了现代针灸学科模式的探索。诊务之余开始总结经验、编写专著。1931年完成《中国针灸治疗学》一书。1932 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迁址无锡,其时经常有十多个学生实习,上午门诊,下午讲课,并做通函答复工作,先后出版《经穴图解》《经穴大挂图》《百症赋笺注》《经穴歌诀》等著作。1933年10月,承淡安创办《针灸杂志》,此乃近代中国最早的专业针灸刊物。

1934年10月,承淡安只身东渡日本学习和考察针灸,并获东京高等针灸学校“针灸专攻士”学衔。1935年5月,承淡安携带从日本购得的人体神经图、铜人经穴图、针灸器具,以及包括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完整的《十四经发挥》在内的一批医学专著,带着复兴中国针灸的信心和雄心,回到故土,开始新的事业征程。

回国后,承淡安创办中国针灸讲习所,附设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由原先的函授教育改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所有课程在日本课程的基本上增设“内经”“医论”二科;学校添聘各类教师,并聘请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等为校董。1936年,讲习所改名为“中国针灸医学专门学校”,设立二年毕业本科,并添设图书馆,在原针灸门诊基础上开设针灸医院(受当时政策限制,取名为针灸疗养院)等。正当他的中医复兴计划不断推进时,侵华日军的飞机将学校夷为平地。1937年,承淡安避难西迁,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入川,每到一地都设有短期或临时的针灸培训学习班。在川九年间,共培养针灸学员达三四百名。

1950年底,承淡安积极进行复社及《针灸杂志》复刊等。1954年,承淡安接受江苏省政府邀请,参加筹办医院和学校等工作。10月30日受任为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校长。他规划和开创了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第一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师资。1955年6月1日,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1957年7月10日病故。

将中国古老、传统的针灸医学发扬光大,并予以科学的解释和证实,是承淡安一生的奋斗目标。他认为:“夫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何也?凡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即成一种学术。西洋科学,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东方学术亦能之。”承淡安认为针灸“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能够治愈疾病,这在现代医学上相对应的看法是“调整神经机能”,即掌握节制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的统一与平衡。在一段时间里,他只用针灸看病,连中药都不用,也医好不少病患。“近数年中,参有针刺,病多应手,其效之速,竟有针未取去穴,而病已在刹那间去者。就实验上比较,于内外眼耳各科,针灸竟无不能,且效倍速,可以立见。”

承淡安在探索中医针灸医学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著述。其中,1931年《中国针灸治疗学》是承淡安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中国针灸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专著;并与1940年的《中国针灸学讲义》、1955年的《中国针灸学》,构成了承淡安针灸学三部曲,展现了现代针灸学术的演进过程。此外,还有《古本十四经发挥》《校注十四经发挥》《针灸学术讲稿》等经络研究著作,《铜人经穴图考》《经穴图解》等腧穴研究著作,《新内经》《内经注》《伤寒论新注》等经典阐述类著作,《针灸医事常识问题》《针灸精华》等结合解剖生理学的针灸新说著作,《运针不痛心法要诀》《简易灸治、丹方治疗集》《子午流注针法》《百症赋笺注》《针灸处方集》《针灸治疗实验集》等针法灸法、针灸处方、临床验案研究等著作,以及《经络治疗讲话》《经络之研究》《针灸真髓》等译著。

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建斌、夏有兵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十余年全面收集整理了承淡安的学术资料和史料,除上述系列针灸著作、《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注释外,还发现了大量讲稿、日记、手稿、遗著等,以及承淡安在民国期间发表在多家报纸期刊的论文41篇,重新整理结集成《承淡安医集》一书,2017年6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承淡安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的努力让人敬佩,特别是对针灸医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术上,他融汇贯通中西医学,结合现代解剖学考订腧穴定位;提倡用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主张辨病辩证相结合的临床实践;并致力于针灸器械及用具的研制改造,在毫针、揿针、艾条上有所创新。这本医集不仅是承淡安个人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结晶,也是民国针灸医学和现代针灸学科体系演变的历史定格。

首发:

文汇报(2018年3月16日《文汇学人》9版)

http://client.whb.cn/new//index.php?option=com_m_news&task=news&id=117052  

发布时间: 2018-03-17  | 通讯员: )  | 责任编辑:  | 浏览次数: 287  
[ 回到顶部 | 回到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