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川,1970年2月生,江苏大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参加高考,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学专业。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学教研室主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员。从事推拿医疗、教学和科研27年。
我们那时候在真正高考前,还要先经历预考。预考由市里出题,难度可能比高考还大。通过预考的,普通高中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考生。
我在镇里的中学上学,考试在县里。学校派几辆公交车把考生拉到县城,吃住都在宾馆,老师全程陪同。我还记得考前住在县里舅舅家,到的时候,他正和几位老师在炒大麦茶,供第二天高考学生祛暑,晚上给我做了鲤鱼,虽然端午节过了,外婆还特意给我包了粽子,取“鲤鱼跃龙门”和“高中”的含义,我后知后觉,几年后才反应过来。
别看现在医学类专业分数线这么高,三十年前它可不是什么“香饽饽”。医学专业比其他专业学制要多一年,学生毕业后去医院等事业单位,工资也没有大工厂高。第一遍志愿草稿,我一所医学院校都没有填。爸妈表面“民主”,还是觉得我一个毛头小子志愿填得不大妥当,于是拜托校长和我谈话,校长建议我挑了南京中医学院的推拿学专业。说来也是天意,填了那么多学校,最终录取我的还就是南京中医学院。
1987年9月走进汉中门校区,当时学校还不大。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穿白大褂,第一次见到了各种精致的中药标本,第一次遇到比我们普通话讲得好很多的老外,第一次搭了脉,第一次练功……无数的第一次的新奇和激动,慢慢爱上了中医。
后来校园不再小了,有了仙林新校区,更有了仙林一景的格桑花海,有大操场可以放风筝,可以看看药苑池塘里的野鸭子,可以吃不同风味的美食。我也在这里读完了硕士、博士,每周都要在古朴精致的老校区门诊和美丽的新校区讲课,学校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单位,更像是一个家。
首发:
扬子晚报(2017年6月6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