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胡刚:激活中医药发展潜力 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时间:2016-10-12 通讯员: ()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273


今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2016中国大学评价排行榜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综合排名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位列第一,高度彰显学校在推进“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进程中的辉煌成就。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接受本栏目专访,畅谈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南中医做法,及“中国医学”体系的构建与展望。

核心观点:

不做下一个谁 只做卓越的南中医

主持人:自您就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两年多来,在发展战略、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积极谋篇布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6中国大学评价排行榜南京中医药大学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最近两个学科又进入ESI全球前1%。您能否谈谈这背后的秘诀?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能排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很不易。就像咱国球乒乓球,能在国际上拿冠军没问题,但在国内得第一还是很难。

这些年,南中医党政齐心协力围绕“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并付出极大努力,在今年的ESI学科排名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今年江苏省新增1所学校、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1所学校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4个学科南中医占两个。

我原来在南京医科大学做副校长,一直分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强劲对手。在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前,我曾表态,我不会复制南医大,而是要建设一所卓越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因为ESI的22个学科,南京医科大学所有学科都覆盖在内,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主干学科,没有一个被覆盖的。尽管指标体系对于我们中医药院校发展不平等,但我们能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坚持特色发展,并在一些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相当难得。

主持人: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目前已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拥有杰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最多的高校,这么大规模地引进人才,作为校长您是用什么方法来筑巢引凤?

胡 刚:我想,首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有的综合实力吸引他们来学校体现价值、成就事业;第二,对特殊人才,特别是对学科建设有用的人才,我们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工作条件与工作平台;第三,我们对人才不仅引进,还为他们后续的成长创造条件。我们吸引的人才很多来自中科院和国内一流的大学,他们本来在学术方面就有话语权,因此他们来到南中医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去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和科技平台,产生加速度。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帮助培育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加速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几年,我校先后引进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江苏特聘教授9人,“人才集聚”效应在我校初步显现。最近,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揭晓,南京中医药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数达到103项,昂首挺进全国高校百强俱乐部,项目总金额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

核心观点:

做到中国一流 就做到了世界一流

主持人: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请问南中医有哪些具体举措?

胡 刚:关于“双一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讲了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并把“中国特色”放在前面。我认为,像南中医这样行业特色鲜明、中国元素显著的高校,就应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片段。南中医3个主干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其中国特色再显著不过。之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与国医大师座谈时就明确提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我想,到了2020年,如果我们3个主干学科能做到中国一流,南京中医药大学就一定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因此,学校将着力推进9年本博一贯制和“5+3”一体化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学贯中西、国际视野、大师潜质、追求卓越的卓越中医生,同时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和中医流派研究,通过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医中心,推动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学校将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吸收兼容现代生命科学成就,努力探索“中国医学”体系,推进中医药学术理论创新;学校将发挥中医治未病特色优势,加强中医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养老等领域理论研究、标准化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培养专业人才,同时提高中医药优势病种诊疗水平,提升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核心观点:

中西医融通的“中国医学” 亟需人才优化

主持人:您曾特别强调:“中国医学”不是“中医学”,也不是“中西医结合”,这个怎么讲?这几个概念区别又在哪里?

胡 刚:我之所以说“中国医学”不是“中医学”,是因为当前如果中国医学是中医学的话,中医学就应该是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主体,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所谓“中国医学”,是传承中医学精髓,中西两个医学体系融通协同,体现现代科学发展水平与方向,具有世界推广价值的当代医学新范式。

新医学范式的出现必将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因此我们要既着眼于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前沿,充分借鉴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长处,又承继师承教育模式的“合理内核”,发扬光大民族医药教育的优秀传统,打造全新的中国医学教育模式,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中国医学全球教育平台,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模式现代性与传统性、全球性与本土性的有机结合。


主持人语:建校60多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先后走出了12位国医大师、5位院士(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现在,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作为一校之长的胡刚提出,要实现南中医版的“强富美高”——学科强、教师富、校园美、管理水平高,一定要学术优先、学生优先、教师优先,为“双一流”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培养更加卓越的一流人才,让深厚的中医药潜力迸发出现代活力。

本栏目主持人 曾 智 张艾情


校长简介

胡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2006年至2008年任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神经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学与药物治疗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73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00多篇,累计IF超过600,先后3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天然药物与中药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2、13、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江苏省药学会和药理学会副理事长。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副主编、Clinc Exp Physiol Pharmacol等杂志编委。


首发:

新华日报(2016年10月12日12版);

http://xh.xhby.net/mp3/pc/c/201610/12/c22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