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省政协委员陈仁寿呼吁:高温成灾,学学香港建避暑中心吧

发布时间:2013-08-03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浏览次数:0

无锡 4人被热死

上海 10余人中暑身亡

高温成灾该怎么办?

眼见江苏连日的高温没有止息的迹象,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仁寿前日致电扬子晚报记者呼吁说,为解决城市中困难群体的避暑问题、防止高温导致极端伤害发生,有条件的城市也应效仿纽约、香港等地,开辟公共避暑中心。陈仁寿委员认为,建设避暑中心是利用现有资源,只需小投入便可解决度夏的大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能够考虑。

他呼吁 开辟避暑中心,提供冷气和食物

随着我国启动最高级别高温预警,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不少区域进入“烧烤模式”,市民尤其是一些困难群众的安全度夏问题令人担心。连日来,各地均曝出有市民中暑身亡的消息,其中据央视报道,因为一直的高温,上海已有十余人中暑死亡。

陈仁寿教授一直在关注此类新闻。他表示,当前的高温情势下,江苏可以效仿国外一些先进城市,开辟城市公共避暑中心。例如最近关于纽约的一则报道是:因为该市遭遇热浪袭击,市政府在市内各地开放了425个避暑中心,以供民众前往避暑。

据了解,纽约市的这几百个避暑中心并非常设机构,大多数设在市政府资助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公共场所,如老人中心和图书馆,市政府要求它们开门接待任何希望避暑的人。

例如在纽约的老人中心,不仅有清凉的冷气,中心还向前来避暑的人群,提供免费的食品和饮料。在盛夏期间,中心每天向市政府汇报避暑人数,如果空调出故障,也要及时报告,以便市政府将该中心从避暑中心名单上删除。不仅老人中心,纽约市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是避暑中心。

陈仁寿教授认为,在国内各大城市建立避暑中心实有必要,这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因为并不需要额外太多投入,只需利用现有的公共服务场所便可,投入不多但能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这位江苏省政协委员建议,现有的遍布全城的学校礼堂、体育场馆、人防设施等都可以临时开放为避暑中心,这些地方不少本身就是政府指定的地震避难场所,不妨将它的功能发挥起来,最热时开辟为避暑中心,最冷的冬天又可设为避寒中心,发生灾害时则回归避难场所。

他们说 能有免费的“蹭凉地”,当然好了

记者了解到:极度高温会给以下人群带来最大危害:65岁以上的老人、5岁以下的幼儿、患有慢性疾病者、体重超重者。显然这部分人群有对避暑中心的需求,而扬子晚报记者在南京多地探访也发现,连续的高温下,对于能有一个清凉避暑场所,更多的百姓都有类似的愿望与需求。

在南京老城南朱雀里,66岁的老徐和60岁的老婆挤在十多个平方内的小屋内,屋内逼仄,因为厨房和卧室几乎组合在一起,正午的阳光下,房内各种味道混合,不太好闻。老徐说晚上房间内温度和中午差不多,“特别热但已经习惯了”,晚上睡觉老两口会把电扇打开,房间内没有空调。

这是现今南京不多保留老南京风格的区域,外围大部分都已经拆迁新建,这块小小的地方通过狭窄的巷子串接,住着几百户人家,几乎都是稍显简陋的低矮平房。住在此地已经快30年的老聂告诉记者,这些天热得受不了了,大家伙儿都会去到附近的沃尔玛超市蹭凉,“如果有公共的避暑中心,那当然更好了!”

在汉中门肯德基店,几乎从上午开始便有不少蹭凉的市民光临。其中一位王大爷更是此地的常客,近日连续高温,他几乎每天下午都到店里,找个偏僻的地儿休息,就像上下班一样。一位老者表示,也知道蹭凉对商家的生意会造成影响,但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地方去。

随后,记者在城西干道隧道施工现场、中华门雨污分流工地等建筑工地见到,这些工人居住的都是类似集装箱简易板房,每个房间内都住了10人左右,房内采光、通风都比较差,在这样的房间内,空调堪比建避暑中心,这些汗流浃背的工人和在汉中门城墙洞内不断摇着扇子的市民意见一致,“如果有,肯定好!”

看看香港咋做的?

如果持续超过33℃ 社区活动室就变避暑中心 提供毛毯饮用水等必需品

陈仁寿教授认为,建设避暑中心,远的如纽约城如果我们学不了,近一点不妨学习一下香港的经验。与之相关,为了对抗眼下的高温,香港已经开放辖区内共14间避暑中心。

记者登录香港民政事务总署的网站,很容易便查阅到避暑中心的相关介绍。据其官网最新修订的信息,这些避暑中心白天基本都是社区活动室,如果香港天文台在当日发布高温持续超过33℃的“酷热天气警告”,这些社区活动室就会在晚上“摇身一变”,成为方便市民纳凉的避暑中心。

根据香港民政署规定,这些“酷热天气警告”如果在下午四时三十分之前仍然有效,不仅夜间避暑中心会开放到次日早晨八点;同时,香港媒体会滚动播出避暑中心开放的详细信息,使有需要的市民能及时享受到服务。

而在这些避暑中心内,香港市民只需持身份证登记,就可以领到被褥、毛毯等必需品,饮用水亦长期提供。香港民政事务总署助理署长郑重庆表示:“民政事务总署辖下有不少社区礼堂、社区中心,白天这些场地可以出租给有需要的团体搞活动,到了晚上也能物尽其用,成为避暑中心或避寒中心。”

实习生 周菁 郇宇

扬子晚报记者 谷岳飞

首发:

扬子晚报(201382A05版):

http://epaper.yzwb.net/html_t/2013-08/02/content_91930.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