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宗明 杨璞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作为中医人,有责任、有义务从中医药文化层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为此,我们需要深刻把握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战略定位,以“传统内核+现代转化”为主要路径,既要坚守中医经典蕴含的哲学智慧、诊疗思维和人文精神,又要主动对接现代社会需求与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活态传承,把传统典籍中的学术符号创新性地转化为大众可感知、可参与、可共享的文化体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构建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联结
要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并构建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联结,要以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桥梁、文化为内核,将传统中医药理论、技术与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科技体系、文化语境深度融合。
一是立足健康需求,激活中医药的实用价值。聚焦现代社会老龄化、慢性病高发、健康管理需求升级等痛点,挖掘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调理、疑难杂症辅助治疗中的优势。例如将“治未病”理念融入现代预防医学,推广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二是借助科技赋能,打通传统与现代的技术壁垒。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增强其科学性与说服力。比如,运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技术,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破解“黑箱”问题;利用AI、大数据构建中医药辨证论治模型,辅助临床诊断,提升诊疗效率。
三是传承文化内核,挖掘中医药思想价值。提炼中医药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对接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比如,解读中医药理念对现代生活的启发,如“天人合一”对应生态环保、“辨证论治”对应个性化医疗等等,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以通俗化、科普化、故事化的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
构建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联结,让中医药从“传统遗产”转变为“活的文化”,从“中国特色”转变为“全球共享”,最终实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目标。
打造既接地气又走心的传播矩阵
一是贴近生活场景,打造实用化内容。将中医药知识融入日常场景,如日常生活中的节气养生方法、亚健康的居家中医药调理等,用触手可及的通俗内容降低理解门槛,让群众觉得有用、能用和好用。
二是强化互动参与,激发用户共鸣。主流健康媒体以及中医药学术组织等可以发起“我的家庭中医药故事”“身边的中医养生防病小妙招”等话题征集,鼓励用户分享“家藏方”等。
三是跨界融合流行文化,吸引年轻群体。结合国潮设计,推出中医药主题文创。与影视、综艺合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中医药的魅力。联动二次元平台,推出中医药主题漫画、动画系列,用萌趣形象讲解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
四是开展体验式传播,增强真实感知。在社区、校园、商场举办中医集市、夜市等,设置中医义诊区、中药猜谜区、中医文创展示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体验区、中医体质检测区、中药鉴别与科学服用宣教区、中医健身功法教学区、中医“非遗”亲子互动游乐区等。推出中医药研学活动,组织家庭在郊游的过程中认知中医药,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景区的同时感悟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底蕴。
五是精准分层传播,满足不同需求。针对年轻人,推出药食同源的养生茶饮、菜品等;针对中年人,聚焦职场养生、慢病调理;针对老年人,重点讲解健康养老的中医调理方法。
六是讲好情感化故事,传递文化温度。挖掘基层中医故事、中医“非遗”传承人的坚守,用真实、有温度的故事和案例引发共鸣,让中医药文化从“健康知识”变成“情感连接”。
提升“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国际影响力
挖掘中医药文化特色内核,系统梳理中医经典著作、诊疗技术及“天人合一”“治未病”等理念,形成标准化、易传播的内容体系。创新传播渠道与方式,通过外国博主、跨文化传播机构用本地化语言讲述中医药故事,比如推出中医药文旅短视频、中医药动漫等。
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与国外高校合作开设中医药课程,培养本土师资与临床人才。推动临床实践国际化,在海外建立中医药诊疗中心、中医特色门诊,开展中医名家国际巡诊、健康讲座、中医“非遗”环球行等活动,提升国外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接受度与认可度。
促进文化融合,将中医药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举办中医药文化节、学术论坛,推动民间交流。进一步打造国际中医药品牌,支持中药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连锁经营建立国际品牌,参与全球中医药服务贸易。强化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如中医药国际合作基金,支持企业、中医药机构开展国际交流项目。
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环境氛围
一是强化创新激励政策供给。设立中医药文化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数字传播、文创开发、跨界融合等领域的创新项目,给予启动资金、贴息贷款等支持;对企业开发中医药文化产品、社会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实行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搭建“中医药文化创新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医“非遗”传承等资源,促进创意转化。
二是建立包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在专项基金中设置“失败补偿条款”,对因技术难度、市场不确定性等非违规因素导致失败的项目,按一定比例返还已使用资金;调整创新评价体系,将创新过程纳入科研考核、人才评价标准,避免“以成败论英雄”;明确包容边界,对违规操作、渎职行为导致的失败不予包容,确保政策公正性。
三是加强跨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建立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出台配套政策,对新传播模式给予试点支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鼓励企业设立中医药文化创新实验室,支持自媒体合法合规创作中医药文化优质内容,鼓励相关机构、主流媒体及学术组织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四是完善人才支持政策。设立“中医药文化创新人才专项”,支持青年人才参与创新项目,给予科研经费、培训机会等支持;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考虑人才的创新贡献、社会影响力等,打破“唯论文、唯项目”的考核模式;引进跨界人才,优化中医药文化创新人才结构。
通过以上路径,中医药文化将从“传统宝库”转化为“创新源泉”,不仅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还能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支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13日第3版
https://paper.cntcm.com.cn/bz/html/content.html?date=2025-11-13&pageId=4a090015-2ec7-4ad4-86bf-4f4b605edd96&pageIndex=3&cid=1&articleId=25836ecf-47a8-4c72-9792-c12f606552bd&articleIndex=1&siteId=10&siteName=zgzyy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