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第二版)编纂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25-10-23 通讯员:李海博 (药学院) 责任编辑:周杨浏览次数:168

10月23日上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主办、南京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本草》(第二版)编纂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

推进会现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药创新与发展司)司长陈榕虎,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科教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石志宇,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院士,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科教处副处长汪海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毛文涛等领导嘉宾受邀出席活动。我校校长程海波,副校长胡立宏、胡孔法、曹鹏出席活动开幕式。来自全国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明确《中华本草》(第二版)编纂的核心方向、实施路径与进度安排,为新时代中医药典籍传承创新注入动力。活动开幕式由曹鹏主持。

程海波校长致辞

开幕式上,程海波致欢迎词。他回顾了学校与《中华本草》的深厚渊源——第一版编纂时,编委会办公室与常务总编审组便设立于我校,南中医专家深度参与编撰工作,亲历“全国协作、南京总装”的艰辛与荣光。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重修《中华本草》”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将恢复“中华本草编纂办公室”,沿用“行政、业务双线并行”管理模式,以“总审、总装、总协调”格局为编纂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全力扛起高校在中医药典籍传承中的责任。他强调,《中华本草》的编纂不是“一人之功”,而是“众人之智”,学校将以最大诚意、最优保障,保证编纂工作顺利完成,让《中华本草》(第二版)既能传承两千年本草学精华,又能彰显新时代中医药创新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王广基院士致辞

王广基院士结合自身长期从事中药现代研究的经验,为编纂工作提出四点建议。一要坚持“品种精准”,严格考证新增药物的药用历史与现代研究证据,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确保每一个条目都经得起科学检验。二要突出“现代赋能”,将现代技术成果系统融入编纂,从“宏观疗效”深入到“微观机制”,让传统中药的作用原理“看得见、说得清”。三要注重“体例规范”,明确药物正名、文献引用、数据格式的统一标准,确保全书“浑然一体、严谨规范”。四要强化“协同协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整合高校文献研究优势、出版社出版经验及各专业编委会技术特长,同时鼓励年轻学者参与,实现“老中青结合、传帮带传承”。

毛文涛致辞

毛文涛在致辞中指出,在第一版《中华本草》出版过程中,出版社以严谨作风保障3500万字稿件的编校质量,助力典籍最终斩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针对第二版编纂,出版社将组建专业团队,重点推进编纂进度与出版计划无缝衔接,同时搭建智能化编撰平台,推动典籍从“纸质巨著”向“多端应用资源”升级,让中医药智慧更易传播。

陈榕虎致辞

陈榕虎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本草》(第二版)编纂不仅是一部典籍的重修,更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时代实践。典籍编纂需承载三重使命,一是守护文化根脉,将老一代本草人的智慧与现代科研成果深度融合,让中医药从“历史文献”变为“活态传承载体”;二是筑牢行业基石,打造临床“金标准”、科研“导航图”、产业“度量尺”,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立规矩、定方向;三是服务人民健康,用科学语言阐释中药价值,推动中医药从“中国瑰宝”走向“全球健康资源”。希望各方以“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责任感投入编纂工作,确保典籍经得起历史、科学与实践检验。

参会专家代表交流发言

工作会议上,聚焦编纂具体事宜,通过“汇报+研讨+定案”模式推动各项计划落地。程海波介绍我校前期筹备工作。出版社代表汇报出版计划与智能化编撰平台建设情况。我校吴啟南教授介绍编写大纲、细则、样稿等讨论稿。参会专家围绕编写大纲、新增药物品种条目范围及编写细则、样稿体例展开深入交流。

程海波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给中医药“传承创新”搭建了核心载体;二是给行业立了“标准化标杆”;三是把“政产学研”的力量团结到了一起。南中医作为总编单位,要拿出“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协调校内文献、资源、药理等领域的专家,做好“总审、总装、总协调”。他强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与时代使命,希望各方以此次推进会为起点,将“匠心”融入每一个条目、“责任”刻进每一个细节,共同打造一部经得起历史、科学和实践检验的本草巨著,传承千年智慧,开创未来新篇。

本次推进会不仅为《中华本草》(第二版)编纂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更凝聚了政府、高校、出版机构与专家学者的多方合力。未来,各方将以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投身编纂工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