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医·行世界”代表团走访调查中医药发展现状 欧洲中医药:靠疗效赢得口碑,本土化发展正当时

发布时间:2025-10-15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程慧娟浏览次数:10

走在伦敦和巴黎的街头,除了标志性的红色电话亭、埃菲尔铁塔的身影,越来越多中医诊所的招牌出现在街角巷尾——这是2025“苏中医·行世界中医药文化欧洲行代表团最大感受:诊所里来看病的,不仅有华人,更多的是金发碧眼的本地面孔。

在为期一周的密集走访中,代表团通过实地探访英法两国的中医诊所、药房及学术机构,与当地医师、患者深入交流,切身感受到了东方神秘力量在欧洲受到越来越多当地人的认可。一位参与走访的专家感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更有说服力。

疗效是中医药最好的通行证

我一个诊所区域几乎都是英国本地人。英国中萨大学中医课程主任、英国药管局草药顾问委员会委员赵凯存道出了中医药在英国发展的现状。他的两家诊所中,位于白人社区的诊所患者几乎全是本地居民,一天能够开5个诊室,日门诊量达20余人。

疗效成为中医在欧洲立足的根本。基本上都是靠口碑,赵凯存认为,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喜欢中国文化,而是因为它的确有效。据他观察,一旦治疗见效,外国患者就会持续复诊并主动推荐亲友。这种基于实际疗效的信任积累,让中医药在欧洲实现了从被尝试被信赖的转变。代表团的中医专家们很好奇,外国人能接受中医的治疗方式吗?赵凯存表示,在英国,草药和针灸的应用都很普遍。当被问及洋人是否嫌中药苦时,他说,如今药物的口感和剂型已改善许多,接受度不是问题。

在法国巴黎诺曼底街13号,有一家充满东方韵味的诊所。推门而入,浓郁的艾熏味道扑鼻而来,墙上悬挂着标准经络穴位图,诊室内除了常见的火罐、刮痧板,还有脉诊垫和中国茶具。这是法国本土中医师Dr. CHOUR(舒白山)经营的中医诊所。

舒白山与中医的缘分,始于一次个人的健康危机。原本学习技术与机械的他,曾深受身体顽疾的困扰。在求助西医效果甚微后,他转而尝试中医。令人惊喜的是,古老的中医智慧解除了他的病痛。这次亲身体验,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促使他毅然转行,投身于中医事业。

2014年,他正式启程,远渡重洋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与临床。2017年他在法国开设了自己的诊所,将中医理念和技术带回了家乡。

在舒白山医生的诊所里,病人主要分为四类:癌症患者、疼痛患者、精神压力大的和需要减重的人群。在被问及针灸、推拿、艾灸这几项中医疗法中,哪种最受欢迎时,舒白山医生毫不犹豫地指出是针灸。它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确切的疗效,深深吸引了法国民众。他认为,针灸和推拿在海外拥有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它们能够直接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被当地民众快速接受和信赖。

中药铺的本土化之路

面对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市场环境,中医药在欧洲也经历了一条本土化之路。

在法国巴黎十三区维斯托尔街15号,有一家名为百草苑的中药铺,始于1997年,是法国最早的中草药铺之一。

创始人刘医生在中国是一位资深中医,她将专业的医术带到了法国。此后,她的儿子吴若思接手了店铺,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公司。

面对欧洲市场,百草苑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文化差异。欧洲消费者不习惯传统中药长时间的煎煮流程和浓重药味。为此,百草苑进行了一系列精准的产品形态创新。

店内员工田田介绍,除了传统的整草和粗打碎草,百草苑重点推出了三种形态的产品:浓缩粉与颗粒剂,将草药直接研磨成极细的生粉,为解决欧洲客户难以接受颗粒剂冲服味道的问题,百草苑还将颗粒剂装入胶囊中。就像板蓝根颗粒的味道,他们可能不太习惯,我们就全部做成胶囊。这一贴心的改良,极大地降低了客户的接受门槛。

百草苑成功的核心,在于其清晰的药房定位以及与当地中医师群体的深度绑定。

在欧洲,存在着一个庞大且专业的群体——数十万经过正式学校培训的中医师。百草苑与他们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诊金分离的商业模式:医师负责诊断并收取咨询费,而百草苑则作为专业的配药药房,根据医师发来的电子药方,直接配药、报价并邮寄给患者,流程如同在线购物,也真正做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的治疗精髓。

我们95%以上的客人都是外国人,覆盖整个法国和欧洲。田田透露,法国的医保不报销中医诊疗费,但他们依然愿意自费前来,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医的疗效对他们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教育体系支撑专业发展

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支撑。代表团在走访中发现,在英国,已经出现英国中医师学会”“英国中草药协会等专业组织,这意味着这个行业正在走向规范化和组织化。

在经典文献解读与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英国中医师学会会长陈赞育指出,对《伤寒论》等经典的解读永无止境,而临床有效性是推动经典传承的根本动力。

英国中草药协会会长马丁·约翰分享了英国的现状,他指出当地中医教学与实践缺乏统一规范,并表达了希望系统引入经方体系的迫切愿望。

针对中医药应该坚守个体化精髓,还是拥抱标准化市场,英国针灸理事会会员主任托尼分享了他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中医药在海外需要从一个个成功的病例开始积累信任,他观察到,针灸因可感知而更易被接受,而中药理论则面临理解门槛,因此必须持续用疗效说话。

为了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融入当地医疗体系,专家们也在探索新的路径。针对欧洲高发的过敏、焦虑、慢性疲劳等疾病,有人建议通过临床研究,归纳出几种最常见的证型和对应的核心经方,形成可复制的临床路径。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辨证论治的精髓,又为患者和监管机构提供了能理解和接受的标准化方案。

为期一周的实地探访让代表团的中医专家们感慨颇深,他们表示,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中医药正在欧洲走出一条独特的破圈之路。这条路上,既有坚守,也有创新;既有挑战,更有机遇。(记者 安莹)

来源:新华日报20251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