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两周年之际,校党委书记乔学斌在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头条发表题为《坚定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署名文章。文章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重要论述对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指导意义,系统论述了以“中国特色”为显著标识、“中国风格”为实践路径、“中国气派”为境界追求的一流中医药大学办学方略与发展路径。文章是对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战略目标的深度阐释与有力推进,为新征程上学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凝聚力量。
全文如下:
坚定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
乔学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论述,高度凝练与深刻总结了办好中国事情应达到的要求、标准和目标,彰显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将其融入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不仅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对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是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显著标识。中国特色是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根本底色。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古代科学的瑰宝,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自然赋予中医药院校鲜明的中国印记。其建设过程本质上是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的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从办学使命看,中医药院校承载着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重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属性、丰富资源形态与全面社会功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推进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就是要通过高质量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加快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模式、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从文化传承看,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医药理论体系融合了古代哲学、天文、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既要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要当好文化的创新者,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使之成为“两个结合”的重要实践领域。要通过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医药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中国风格”是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实践路径。中国风格强调立足国情、自主创新,要求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不能简单移植西方办学模式,而应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彰显中国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知识体系独特而复杂,其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将传统教育方式的精华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要突破单一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实现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的有机融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早临床、多实践的教学环节,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要积极推进医教研协同与中西医结合,加强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既掌握扎实中医理论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特别要重视中医思维培养,加强经典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和临床思维能力。科研创新方面,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坚持“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方向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重大疾病防治、健康养老、传染病防控等领域开展研究,着力研发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医药产品,突破西方在医药领域的技术垄断。要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实现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管理机制,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促进中医药科研范式变革和创新。师资建设方面,要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人才发展路径。针对中医药学科特殊性,坚持自主培养与开放引进并重。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既要吸引多学科背景人才参与中医药研究,也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兼具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要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建立健全传帮带机制,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标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格局。
“中国气派”是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境界追求。中国气派体现的是一流中医药大学应有的国际视野与世界贡献,要求其既扎根中国又面向世界,在全球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格局中彰显独特价值与影响力。其建设成效最终应体现在:学科体系建设是形成中国气派的基础。要建成一批具有全球引领力的中医药优势学科,形成支撑重大原始创新、引领学术发展的学科集群。在此基础上,展现出高水平的办学平台、国际顶尖的人才汇聚能力,以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根本性转变。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是关键体现。要通过高质量国际合作,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主导权,全球健康治理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中医药国际传播成效卓著,能以其为载体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形成开放包容的办学格局是重要标志。最终要形成高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态势。要建成极具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品牌,培养出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并在与世界一流机构的合作中,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指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之路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关乎一所大学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战略与文化自信,必将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健康事业和世界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