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改革之笔,绘就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图景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2 通讯员: (杏雨网) 责任编辑:程慧娟浏览次数:10

乔学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流中医药大学,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也是全体南中医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教育科技人才的融汇点,必须勇担破局重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方能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办学活力、实现内涵跃升。为此,学校党委出台《中共南京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决定》,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集成与协同发力,作为驱动发展的黄金三角,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着力打破以往单兵突进”“九龙治水旧格局,构建改革一盘棋新格局,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为生动实践,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新路。

重塑体系 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新生态

面对自主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命题,学校立足中医药振兴发展大局,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三大主干专业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贯中西、大师潜质、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着力探索具有示范效应的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探路。

学校创新推行“3+1+5”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构建通识书院+专业书院的全程双导师制培养体系。本科前三年突出厚基础、宽口径,依托通识书院系统培养,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与专业根基;第四年实施强交叉、重创新的过渡培养,通过专业融合创新培养与前置研究生课程,实现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研究生阶段重在精专业、强能力,通过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在学术研究、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一贯通培养体系将学科知识传授、临床能力锤炼、科研思维培育有机融合,构建起突破传统人才培养固有范式的育人新生态。配套出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转段分流与选拔实施办法》等制度,建立动态考核与学业预警机制。通过转段分流的弹性设计与跨学制选拔的激励机制,充分激活学生潜能,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确保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学校深度参与国家“101计划核心课程建设,对接国家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优化通识教育、高阶创新、科研训练、临床实践、国际课程等课程类型设置,构建本研贯通课程体系,打出一套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组合拳。去年,中医学九年制首届毕业生全部就职于三甲医院或高等院校,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高质量人才动能。

冲破围墙” 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引擎

如何让高校宝贵的科研成果从纸面走向地面,从书架走上货架,关键在于打破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无形围墙。学校果断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作为开山斧,一揽子出台《南京中医药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办法(试行)》等十余项制度文件,构建放得活、管得住、用得好的转化生态,为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改革的核心在于赋权松绑与服务提质。在赋权机制上,先赋权再行权”“校退师进的转化机制,将转化自主权交还到科研人员手中;二级单位化身合伙人共享收益的分配模式,极大激发基层服务活力。在服务效能上,先行先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推动流程再造,实现科研人员最多跑一次;首次打通横向纵向课题转化通道,切实回应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方面的关切;探索将横向项目管理费反哺科研机制,如及时雨浇灌原创种子。此外,学校着力打造专业化技术交易队伍,架设连接实验室与生产线需求的坚实桥梁,全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制度红利正在显现,首个应用该政策的项目血速凝丝素蛋白基动脉止血材料研发已驶入成果转化快车道。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这一改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南中医智慧。

破立并举 激活人才强校动力

人才是强校之基、兴校之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必须直击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传统评价痼疾,以的决心与的智慧构建科学的人才发展体系,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学校以师资队伍分类管理为突破口,打破原有单一评价标准,建立专任教师分类管理与评聘机制。根据学科发展规律与人才培养需求,科学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四类岗位,为不同特长、不同发展路径的教师铺设专属赛道。同步构建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配套职称评聘标准,让人才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在薪酬激励体系设计上,坚持优绩优酬导向,旨在构建以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元模式并存的灵活架构,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建立薪酬动态调整机制,让薪酬水平与贡献度精准匹配,为潜心育人、锐意创新的教师提供坚实保障,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改革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将个人成长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全局。通过制度设计与文化引领,推动人才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筑牢根基 锻造新时代干部铁军

改革的蓝图落地生根,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担当有为的干部队伍。学校党委坚持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关键政治保障,以系统思维推进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改革创新,以制度保障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干成事

学校一体构建“2+4+4”干部工作制度体系,以2份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为统领、4份促进干部担当作为专项制度为支撑、4份提升组工工作质效业务文件为保障,旗帜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持续优化创新年轻干部和专业型干部发现培养机制,确保年轻干部出得来”“过得硬”“立得稳”“长得高,专业型干部人岗相适、才尽其用。在干部考核评价方面,修订完善校内处级机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量身定制中层干部考核办法,特别是实施中层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实现考核精准化、差异化。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健全日常监督管理体系,着力整治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化,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成为常态,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双高协同” 创新医教研发展模式

破解医教研脱节难题,是推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校创新性提出并实践双高协同(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附属医院协同)理念,着力打造四个共同体,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医教研深度融合、一体推进的发展新格局。

在人才培养共同体方面,学校深化医教协同改革,将附属医院优质临床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体系。通过设立经典病房、建设临床病例案例库,打造诊室即课堂、科室即教研室的新型教学模式;成立附属医院教学联盟和全省虚拟大教研室,促进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学科专科共同体方面,以学科引领专科发展,以专科支撑学科建设。统筹规划学科点、学位点和专科(专病)研究中心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专科。4所学校附属医院的26个学科上榜2023年度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十强榜单,充分彰显了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在科学研究共同体方面,成立学校临床研究院和附属医院临床专病研究院,设立附属医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立校院联合实验室,引入揭榜挂帅机制,围绕重大疾病协同攻关;校聘院用”“校院互聘等模式,正加速培养临床科研尖兵,为医学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能。在党的建设共同体方面,学校创新性地将党的建设融入协同发展全过程,构建党建联建、联学、联动、联育、联创“1+N”工作机制,推动党建与医教研管服同频共振,为协同发展筑牢坚强政治保障,实现了以高质量党的建设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核心在于打破束缚师生创造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唯有将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方能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关键动力。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亦是新征程上改革再出发的起点。

来源:新华日报2025812日第6版 

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475162&layountIndex=5&date=20250812&siteID=2&id=1